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要闻速播
要闻速播
牛锡明: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防控金融风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作者:  日期:2015/11/26
  利率市场化是当前中国银行面临的大考,它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压力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风险角度分析,银行业都呈现出典型的亲周期行业特征。做银行短期比的是速度,但最终拼的是耐力和定力。近年来,交行按照全覆盖、全流程、责任制、风险文化四条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基本成型,有效支撑了交行的稳健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

  从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基本是以十年为一个经济周期。

  第一个十年是1992~2002年的转型发展期。这个时期我国GDP增长基本呈U字形,1992年增速最高达到14.3%,1994年政府开始实施“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到1999年增速跌到了底部仅7.6%,从2000年又开始上行。

  第二个十年是2002~2012年的上行发展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基本是倒U字形变化。GDP增速从2002年的9.1%一路攀升到2007年的高点14.2%,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降到9.6%,2010年因4万亿计划又拉升到10.6%,随后一路下滑,到2012年降到了7.7%。

  从2013年以来的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可能将进入下行调整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在劳动力供给、垄断竞争、宏观调控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程度影响了供给或需求冲击在经济体系内的传导机制,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表现为上行期和下行期,大致以十年为一个周期。顶部分别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底部在1999年出现过一次。新一轮的底部从2014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也许这个底部,会在2016年或2017年出现。

  其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金融和资本账户的部分开放,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增强,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

  其三,政府对周期的调节作用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即便是在经济低谷,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这其中政府的减压阀作用非常明显,这一点确实和资本主义经济不一样,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靠经济危机调节,我国则是靠政府减压阀作用调节。所以说,“市场经济+政府调控”是中国经济的特点,最大效用是可以缓解经济震荡,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银行是亲周期行业,利润和风险的周期性明显

  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风险角度分析,银行业都呈现出典型的亲周期行业特征。可以说,经济兴则银行起,经济衰则银行落。

  依托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银行业三十余年来飞速发展。1984年中国金融资产才不过4000亿,2002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23万亿,2014年达到134.8万亿元,增长了近5倍。

  在经济总体上升、周期波动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和风险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1992到1994年,经济高速增长,当时银行逾期贷款率并不高,大致在2%~3%的水平。1994年开始国企改革,国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策略,兼并破产、下岗分流产生的大量损失和成本由银行先行垫付。那时像饺子贷款、过冬煤贷款、工资贷款、清欠贷款等等,保证了改革顺利推进。1997到1999年,伴随经济“软着陆”,银行不良贷款进一步大幅上升,逾期贷款率达到25%,按五级分类不良率约45%。即使2003年剥离后的不良率也有19.6%。据统计,从1992到2002年,银行业产生不良贷款4万多亿,仅五大银行和开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就达3.17万亿。

  三、“357”效应持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经验中,我总结提炼出了一个概念,叫“357”效应。所谓“357”效应,就是信贷大投放后的资产质量变迁规律,即“3年出现不良、5年风险爆发、7年大量损失”。1994年开始的信贷大投放,正是遵循这“357”效应不断演变,1997年左右风险初显端倪,到2000年前后风险达到顶峰,其时中国银行业巨额不良,从技术上讲已经资不抵债。我认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正在再现同样的变化规律。2009年到2011年三年信贷大投放,2013年以来不良双升,2014年达到1.3%,预计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上升。信贷大投放后的“357”效应仍在发酵中,未来还将持续侵蚀银行业的利润。为减少对利润的冲击,银行一方面更加倾向于以量补价,进一步扩大贷款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更加偏好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的客户。

  四、建设风险文化,把握“11条”

  做银行短期比的是速度,但最终拼的是耐力和定力。一个银行管理得好不好,要看历史积淀、靠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银行经营的根、是银行管理的魂。我对风险文化总结了11条:

  1.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关键,就是要在利润与风险之间进行平衡抉择,着力保持利润的可持续和风险的可控性。不要以为今天赚的钱就永远是利润,也可能会是明天的亏损。

  2.信贷资产质量的“357效应”。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错配,也是风险滞后性的体现。依据这一资产质量演变规律,信贷大投放之后要切实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对信贷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化解。

  3.全覆盖、全流程、责任制、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要渗透到各项业务的全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职责和重点必须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按照这四条要求建设。

  4.岗位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首先是信贷审批流程上的各级人员要尽到岗位职责。其次是尽管不在信贷审批流程上,各级管理人员作为地区负责人、管理者,要负起管理责任。

  5.依法合规、稳健经营。依法治国落实到银行就是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这是银行经营的根基。必须牢记合规经营是银行的“生命线”,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始终坚持合规经营、授权经营、不越权违规经营,决不能踩红线、越边线、碰高压线。

  6.流程为本、程序至上。做事情要有流程、有程序,特别是业务创新必须制度先行。开办任何业务前,要先问风险,先看风险由谁承担,是否有风险防控措施。

  7.双线控制、换手监督。控制风险,要双线控制。办事情一手清,从头到尾一个人办,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情是必然。这种风险要从制度、机制上防范。

  8.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比喻为“好苹果要吃一半”。你看着是好苹果,但实际可能是烂心的,这说明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在投资风险防范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原理,叫“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我说的苹果理论与此原理相通。在银行经营中,要坚持好苹果吃一半,坚持风险分散、风险分担。

  9.看得见、摸得着、押得住。这也是银行从业的基本原则。有些故事是投行的事,不是商业银行的事。商业银行贷款必须坚持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坚持真实贸易背景,贷款用途要真实、资金流向要清晰、抵押品要押得住。

  10.名单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名单制是一个很重要、很管用的方法。信贷实践证明,在确定客户和确定贷款项目这两个问题上,风险是各占50%的。名单制就是锁定客户,对于过剩产业、高风险行业要按照名单制操作,有效降低客户风险的概率。

  11.资产质量十年磨一剑。不能期望资产质量管理短期就见成效。真正要把资产质量管好,没有十年功夫是做不到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五、建设强大高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筑牢风险防线

  近年来,交行按照全覆盖、全流程、责任制、风险文化四条要求,努力建设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基本成型,“11条”风险文化已渗透进交行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机构建设等方方面面,有效支撑了交行的稳健发展。

  一是风险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有效建立。确立并坚持“稳健、平衡、合规”的风险偏好,并以此为统领制定风险管理基本政策,明确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底线和要求。设立集团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将风险偏好量化并传导到主要业务领域,推动风险偏好在全行范围落地执行。建立并推行以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更加高效。交行已形成覆盖表内和表外、境内和境外、各类转型和新兴业务的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并实现贷前尽职调查、贷时审查审批、贷后持续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流程。积极创新风险管理模式与方法,探索客户和业务的分层管理体系,实施风险客户名单制差异化管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

  三是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管理日臻成熟。契合交易型业务创新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对创新型交易业务的估值能力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支持内部模型运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地实施并持续优化,实现头寸管理、产品估值、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计量、压力测试、限额管理等系统化处理。坚持以实现正边际收益为目标,建立覆盖集团本外币、境内外、表内外、离在岸等所有领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配套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构筑起严密的流动性风险防线。

  四是风险责任追究机制持续健全。审计监督作用持续深化,总行、地区和分行三级审计监督架构日益完善。内控评价工作不断深入。完善管理责任和岗位责任的不良信贷资产责任认定与追究体系。责任认定由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实行总行中心控制,范围涵盖全部不良信贷资产及其相关的管理和业务人员。

  未来,面对异常严峻的风险形势和艰巨的改革任务,交行将进一步健全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一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强化以“责任人+委员会”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决策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大小中台协同运行机制,完善基本授权与差异化专项授权相结合的授权管理体系。二是完善统一授信管理机制。建成以“同一客户、统一授信”为核心的全覆盖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控,打造集团一体化并表管理体系。三是创新风险管控手段。强化专业的风险管理缺陷性评估,设计新的风险监测体系和系统工具,持续完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四是严格风险责任约束。重点强化信用风险责任认定,建立健全集团统一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处理机制。

  (作者系交通银行董事长)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