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高层观点
高层观点
银监会于学军:中国金融监管应着眼于宏观思维
来源:每经网  作者:  日期:2014/12/5

  11月22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2008年不审慎的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造成今天监管困难的局面,同时中国金融监管应该着眼于宏观思维。

  于学军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走了30大几年的历史,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超过三十五六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经历了两次外围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实在这个期间全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不止这两次,但是对中国明显形成影响的就是这两次,一次就是1997年从泰国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叫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次就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当然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是在欧洲和美国。

  他认为,这两个时期、这两个阶段,在亚洲和全球金融出问题的时候,中国金融的状况,包括我们银行、证券、保险,实际整个机构资产质量的情况、市场的情况都还是很好的。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整个金融的状态不错。

  但是,为什么到现在反而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于学军表示,实际上在两次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恰恰进行过两次不良资产的剥离,一次是在1994、1995年,我们当时治理整顿实行三年经济软着陆过程当中,当时对四家国有银行剥离了14000亿,大约是14000亿的不良资产,我们银行的状态在这个金融危机发生前正好是比较好的状态,2008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在2004年、2005年以后,又对工农中建交四家大的银行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剥离,也是处理掉了14000多亿,其实这两次加起来处理了大概30000万亿的不良资产,通过剥离不良资产,银行的重组、改制,我们这两个阶段恰恰正好是银行处在一个比较强壮的状态下。所以当时的危机对中国的金融的本身冲击不大,另外我们当时状态比较好,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

  “不是说中国的金融始终就是好的,只是说那个时候国家花的很大的代价,把这些不良进行了处理。” 于学军表示,起因实际上也是和金融危机有关系的,就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政府紧急启动了当时所谓4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巨额的投资刺激计划。

  于学军有一个说法,叫4+10万亿巨额财政信贷投资的刺激性计划,“这个说法是我经常讲的一个概念,主要说我们当时4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加上银行一年的放贷增加了10万亿,就是10万亿以上,实际上证券公司他们做过一些测算,加上表外其他没有统计进来的,实际上这一年大的口径应该是超过13万亿。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一年的信贷投放,全年没有超过5万亿,所以一下子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实际上当时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信贷膨胀这样的问题。这个导致我们今天经济当中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产能严重过剩,整体负债率大幅度攀升,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影子银行、社会集资盛行,甚至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乱象丛生,出现这样的一个局面,这些问题都是跟当时我们实行巨额的刺激性政策相关的。”大量的贷款在当时的情况下很不审慎的投放出去,今天就变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或者潜在的不良资产,这个风险就由此而产生。”

  于学军表示,现在银行普遍不良反弹的压力非常大,不管哪一个行、哪一个地区,实际上现在银行反映的不良远远没有完全暴露,个别银行还只是冰山一角

  他举例比喻:将这个过程简单打一个比喻,中国金融现在的问题就是当时在这样一个巨额的货币信贷投放,好像欧美他们发生了金融危机他们得了病,中国紧急的为了抵御这个风险就打针吃药,但是打了过多的激素。当时治疗有好处,如果当时的打针吃药对症下药不对或者说剂量过多,一定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中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均是由此产生。

  于学军还表示,有一个“三期”叠加的说法,其实“三期”叠加这个说法,最早都是由相关的部门总结出来来的,就是说中国现在经济当前面临的形势、困难主要就是经济增长的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加上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起来产生的效应。“三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期政策消化期形成的,是一个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刺激政策,很难说我们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到中高速的增长,很难说我们的结构调整已经提20年不止了,为什么现在问题突出来了,实际上跟当时这样刺激性政策直接相关的,那么中国金融监管实际上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同时,于学军指出在这样一个形势面前,对金融监管部门确实是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那么金融监管就需要创新。

  于学军称,目前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既然如此,就不能着眼在微观层面,而应当着眼于宏观思维,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战略性思维,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往往他们专业性比较强,大部分的监管人员又是以专业性为己任、为荣耀,往往缺乏一个整体的宏观思维,这就是一项矛盾。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