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信息化 >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
建行债转股探路 将申请设立一个新机构从事该业务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刘飞  日期:2016/10/22

  随着建行两个债转股项目落地,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大幕徐徐拉开。

  通常而言,最先出炉的方案有着极强的示范意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化债转股的标杆。作为本轮率先试点债转股的项目,建行在两单落地的债转股项目中正是利用了子公司的优势。

  其中,云锡集团由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基金管理,武钢集团则由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资产管理。同时,动用银行总行分行力量,承担实施机构的责任,与基金管理一起做项目,多方面调动了建行的力量。

  据悉,工农中交等其他4家国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也正备战债转股。近日,建行债转股项目负责人、授信审批部副总经理张明合在一场小型媒体座谈会上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该行接触的债转股潜在企业超过50家,未来还将申请设立一个新的机构从事债转股业务。

  建行债转股样本

  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在网上公开,债转股正式落地。

  政策刚一落地,10月11日,建行发布消息称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设立的武汉武钢转型发展基金(合伙制)出资到位,基金规模120亿元,标志着武钢集团与建设银行在探索市场化去杠杆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

  10月16日,建行与云南锡业集团(控股) 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总额近50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这也是全国首单地方国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缘何本轮两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建行?对此,张明合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个重要因素是建行于年初就配合央行、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开展研究,并承担了课题,对政策把握和研究较早。

  建行方面从董事长到董事会、行长到管理层都非常重视。在组织架构上,今年年初建行成立了春雨项目组,张明合透露,成立项目组的初衷是为了集中调集资源深度参与,总行从各部门和子公司抽调了30人组建团队,并请了专业机构进行协助。目前接触的客户超过50家。

  合作伙伴方面,云锡、武钢集团主要领导人也参与方案谈判与设计。目前落地的两单债转股企业颇具典型意义,武钢集团是央企样本,云锡集团是地方国企样本。

  日前,云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锡业股份(000960,股吧)日前发布公告称,建行或其关联方设立的基金拟向该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华联锌铟增资,持有其不超过15%的股份。

  然而债转股企业选定上并未设定“只做国企不做民企”的限制。在张明合看来,民营企业更加市场化,不像国企历史包袱重、决策流程多,民企内部决策更快,市场化债转股对银行要求更高。

  除了市场化选择对象、市场化定价,此次债转股的指导意见还特别强调,市场化筹集债转股资金。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主体将交叉债转股,避免占用资本,引导社会资金。”张明合称,顶层设计的思路是发挥银行中介机构的作用。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也是市场化债转股的考虑之一。

  此外,张明合还透露,下一步还会试点不良资产债转股,债转股本身没有设定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未来涉及不良就涉及到折扣,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估值。

  “银行版”AMC

  而建行集团子公司牌照齐全,在基金管理和股权投资方面起步较早也成为抢跑债转股的关键因素。

  建行目前拥有建信信托、建银国际、建信资本、建信养老金等资产管理机构,旗下还拥有两家保险机构,这些机构均具备投资管理功能。

  在本轮债转股实施方案中,云锡集团由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基金管理,武钢集团则由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资产管理。同时,动用银行总行分行力量,承担实施机构的责任,与基金管理机构一起做项目,多方面调动了建行的力量。

  根据光大固收分析师张旭团队的报告,在武钢集团、云南锡业、中国一重(601106,股吧)三份方案如出一辙的是,3家债务人企业都是“高大上强”(高负债、大国企、上市主体、强周期)的公司,建行参与的两家公司均采用“子公司设立基金”的模式。

  指导意见指出,支持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所属机构,或允许申请设立符合规定的新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对此,建行方面明确表示,将申请设立一个新的机构从事债转股业务。据了解,同业中工农中交行也有类似的想法。

  “我们当然希望拥有独立的债转股实施机构,我们的同业机构也有同样的想法。”张明合据此说道,国务院意见刚刚出台,银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在准入方面可能将出具相关细则。他们到时也会积极配合,把材料递给银监会。他们现在正做着可行性研究等筹备工作。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