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1年7月
美国金融IC卡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张 灯

自1996年国际银行卡组织欧陆卡(Europay)、万事达卡和Visa联合推出金融IC卡技术标准(EMV标准),推动各国进行EMV迁移以来,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各国、加拿大、亚太地区超过14个国家和地区等)实施了EMV迁移,而中东、中非、拉美等地区的迁移也在陆续进行,国际组织EMVCo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全球活跃的金融IC卡已超过10.8亿张(占全球银行卡的约40%),符合EMV标准的受理终端超过1540万台(约占全球银行卡受理终端的71%)。

在全球多个发达国家大力推进EMV迁移的背景下,作为信用卡的发源地和全世界银行卡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EMV迁移推进缓慢,一直未制定明确、统一的迁移计划,美国国内的银行卡依然以磁条卡为主,主要的金融机构也一直未发行EMV标准的金融IC卡,导致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落后于欧洲等地区。

但进入2011年以来,出于对客户、收益、成本以及风险等方面的考虑,美国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陆续开始“试水”发行EMV标准的金融IC卡,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也达到了历史高点,2011年,很可能是美国金融IC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一、美国金融IC卡的发展

1.金融IC卡的早期尝试

(1996年~2010年)作为一种便捷的安检与小额支付工具,IC卡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学校、医疗和交通等领域,但是却一直没有大规模应用于金融支付领域。虽然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Visa就开始了最早的IC卡测试,1997~1998年在美国曼哈顿上城西区,Visa和万事达卡又开展了IC卡联合测试,但是这些测试都是IC卡在支付方面的最初应用,由于受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1998年,美国运通在美国发行了一张金融IC卡——蓝卡,主要用于网上消费,2005年,美国运通又推出专门的IC卡受理终端(ExpressPay),用于受理蓝卡。此后蓝卡为美国运通带来了超过800万的新客户。

2001年,美国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联合Visa推出一张联名IC卡,并将公司所属的4万台POS进行了改造,使之能够受理IC卡,客户通过这张联名IC卡在该百货公司消费还能获得忠诚积分回报。该卡的发行量一度达到约1100万张。不过,3年后Target公司便因客户积分使用率不高而终止了该IC卡项目。

2000年左右,Visa联合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FleetBoston)、普罗威登银行(Providian)、奥马哈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of Omaha)等美国本土金融机构推出了Visa金融IC卡。

2003年,万事达卡联合美信银行(MBNA)、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和花旗银行(Citibank)等金融机构推出了非接触式IC卡,进行了小范围的市场测试。

接下来的几年里,美国的一些发卡机构在Visa和万事达卡的促进下,为抢占小额卡基支付市场,纷纷发行非接触式金融IC卡,但美国一直未进行EMV迁移,也没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EMV标准的接触式IC卡,但上述这些金融机构的尝试,无疑为今后金融IC卡在美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EMV迁移步入快车道(2010年至今)

2010年5月,美国最大信用社之一的联合国联邦信用社(United Nations FederalCredit Union,位于纽约,主要为联合国工作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发行了全美第一张符合EMV标准的Visa白金金融IC卡,该信用社计划向其3万多名客户发卡。

2010年12月,全世界最大的非银行外汇兑换机构通济隆(Travelex)发行了基于EMV标准的万事达卡金融IC卡。该卡又称“现金护照”,持卡人可用欧元和英镑为该卡充值,随即便可以在世界各地带有万事达卡标志的商户使用或ATM插卡并输入PIN进行交易,该卡卡面上仍然保留了磁条,方便客户在美国境内刷卡。

2011年初,美国国内第二大信用社——北卡罗来纳州职员信用社(North Carolina’sState Employees CreditUnion)宣布要在2011年内将其100万张借记卡全部进行EMV迁移。

2011年4月,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选择了15000名客户发行Visa金融IC信用卡,同月,美国国内最大的发卡银行之一摩根大通银行也宣布在6月针对其高端客户——Palladium信用卡客户发行其第一张Visa金融IC信用卡,两家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上还保留了磁条以备持卡人在美国国内使用,同时,摩根大通银行计划在年内对其所发行的其他信用卡产品进行“EMV迁移”。

2011年6月,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也针对美国出境游客推出一张EMV标准的金融IC卡,目标客户主要为经常出境的较高端商旅客户。同月,美国国内第5大商业银行合众银行(USBank)也宣布将推出一张EMV标准的Visa金融IC卡,该卡同时带有非接触支付功能和磁条,供持卡人在美国境内外使用。该银行计划向其2万多名商旅客户发卡。

此外,据美国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末,美国国内银行卡受理终端超过1300万台,其中,只有60万台左右可以受理IC卡。2011年5月,美国最大的超市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公开了其EMV迁移成果,该公司分布在美国国内的所有门店的银行卡受理终端都已经可以受理金融IC卡。

二、美国EMV迁移进展缓慢原因分析

1.政策原因

自EMVco开始在全球推行EMV迁移以来,它为各国制定了完成EMV迁移的时间表,但惟独对美国没有提出明确的期限要求。而且,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的金融支付体系更加庞大与复杂,有着大大小小非常多的支付网络与金融机构,各个网络与机构之间又相对独立与零散,以至于联邦政府一直很难统一对其调控,也一直未能制定统一的EMV迁移计划。可见,缺乏有效行政力量的“鞭策”是美国EMV迁移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电信成本低,网络通信发达

金融IC卡之所以能在欧洲较早发展起来,主要因为上世纪80年代欧洲的电信与网络通信成本非常高,为了节省通信成本,欧洲各国的商户与金融机构普遍采取脱机交易(即交易在日终批量上传受理或收单机构进行验证与授权),由于脱机交易欺诈风险较大,因此欧洲走上了大力发展卡片自身安全性更高的金融IC卡的道路。而在美国,由于通信费用较低,联机授权比例占总交易量98.5%,每笔磁条卡交易在授权时会实时传送至后台主机系统与交易监控预警系统进行分析,做到对欺诈的即时有效防范。此外,美国发达的通信技术也便于磁条卡运营机构对整个运营网络进行安全技术升级。由于上述原因,在过去数年里,美国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都没有太大意愿去改变交易授权模式。

3.庞大的支付体系与较高的改造成本

美国的支付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目前,美国国内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发卡量超过10亿张,有超过40万台ATM和超过1000万台POS,此外,美国的数千家银行使用着不同的支付网络和第三方交易处理机构,如果要全部进行“EMV迁移”,据中国银联有关研究估算,整体耗资将十分巨大——总改造成本将超过160亿美元,这对于金融机构、商户以及第三方交易处理机构来说都是不小的投入。

在上述总成本中,发卡机构占据了65%以上,在美国,一张磁条卡的单卡制卡成本仅为50美分,而一张IC卡的单卡制卡成本为2~10美元。此外,发卡机构还要对系统后台、参数和运营网络进行改造,并对用户进行宣导与教育。而商户和收单行则将承担受理终端与收单网络的整体改造成本。此外,美国本土的转接与清算网络,如STAR,NYCE,Pulse与Interlinknetworks等也必须按照EMV标准改造其系统与网络。由此可见,EMV迁移的巨大成本是美国金融机构对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4.银行卡交易欺诈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已经发展了近60年的美国信用卡产业,拥有发达的联机交易通信网络与后台交易监控及预警系统,其信用体系和信用卡犯罪相关法律制度也较健全,这使得美国信用卡犯罪难度较大、成本很高,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的信用卡交易欺诈率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0.15%下降至目前的0.06%左右),每年发生欺诈交易的损失金额大约在17~20亿美元,显然这与巨大的EMV迁移成本不成正比。在过去的几年中,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欺诈率无法令美国的金融机构对IC卡防范风险的能力提起兴趣。

5.多元化的支付工具与技术革新

近年来,美国的金融IC卡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手机支付、非接触式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发展迅速,各家银行之间竞争激烈。2005年以后,美国的磁条卡变得更易于使用,此时发卡机构开始大力推广小额购物免签名业务,大大缩小了磁条卡与金融IC卡交易速度之间的差距。此外,iPhone、iPad、iPod Touch 与Androidphone 等移动通信工具也逐渐被改造成支付工具进行远程支付。由于美国的银行这些年在拓展与推广新兴支付工具方面投入颇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金融IC卡的发展。

三、美国金融机构进行EMV迁移的动因

1.“境外刷卡难”带来客户需求

随着欧洲等地区陆续完成了EMV迁移,美国游客在境外刷卡成了难题,手持磁条卡的美国游客到了欧洲,在一些大型商户的POS和多数ATM终端上交易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虽然欧洲的POS和ATM终端都已经完成了EMV迁移,但暂时还保留着受理磁条卡的功能。不过,一些无人或自助的受理终端,如火车站无人售票点、自助停车场和加油站等,则无法再受理磁条卡。另外,欧洲一些中小型商户,虽然其POS保留了受理磁条卡的功能,但出于对磁条卡安全性的不认可,可能会拒绝受理磁条卡。

据调查,2007~2011年,赴欧洲旅游的美国游客中大约有50%的人遇到过各式各样的用卡问题,随着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相继完成EMV迁移,可以预料,如美国再不进行EMV迁移,则美国游客“境外刷卡难”的问题会愈发严重。“境外刷卡难”问题引起了美国持卡人的普遍不满,为了防止客户满意度的下降和潜在的客户流失,近期美国的一些银行开始针对常常出境的客户群发行EMV标准的金融IC卡,这些银行包括前文提及的联合国联邦信用社、通济隆、北卡罗来纳职员信用社、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硅谷银行等。

鉴于目前美国持卡人具有在国内刷磁条卡与在境外使用金融IC卡的双向需求,因此,目前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IC卡可能都会保留磁条。此外,出于对美国客户用卡习惯的考虑,一些发卡机构先期会更多地发行不带PIN功能的芯片卡,只需要客户在商户消费时插卡与签名即可。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发行的PalladiumIC信用卡就是这样一款产品,摩根大通银行新闻发言人曾表示,“芯片+签名”是全世界更为流行的金融IC卡交易模式,只有法国和英国等少数国家采用“芯片+PIN”模式。

2.境外用卡交易量与收入的损失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AiteGroup市场研究机构调研表明,2008年大概有1000万美国游客在境外消费时遭遇刷卡受理失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境外实施了EMV迁移,这些失败的受理总共使得当年美国发卡机构减少了约40亿美元的交易额和4.47亿美元的收入,而这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股东的利益,并迫使美国的银行总裁们必须要认真考虑EMV迁移的问题了。

3.来自国内外的政策推力与压力

(1)国内的政策推力与压力

在美国,法律偏重于保护持卡人的权益,在目前磁条卡支付的条件下,联邦政府规定一旦发生盗卡、伪卡等银行卡交易欺诈,所产生的损失将全部由银行承担,给银行的保障仅仅是免去交易欺诈损失额税金的50%。

201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一项重要的法案——《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Dodd-FrankWallStreetReform and ConsumerProtection Act),法案督促美国的金融机构尽快采用IC卡技术,以保障持卡人免受身份盗用等银行卡欺诈的侵害,这项举措不仅会促进金融机构尽快发行IC卡,也使得美国的持卡人更加支持EMV 迁移。

此外,2010 年5 月,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杜尔宾修正案(Durbin Amendment)初步规定,借记卡发卡机构如果能推出有效的欺诈风险防范措施,比如运用IC卡技术,则可以适当提高其交换手续费率( 实际是一种反欺诈奖励)。另一方面,该法案旨在限制或者降低美国借记卡发卡机构向商户收取的交易交换费率,以更多地保障商户的权益,但此举将影响美国金融机构的收入,从而迫使它们更加不愿放弃境外刷卡带来的收入。杜尔宾修正案提出的这些举措,都是促进美国金融机构进行EMV 迁移的动因。

(2) 国际的政策推力与压力

虽然EMVCo 对美国没有明确提出EMV 迁移期限,但欧洲支付事业委员会(E P C)于2011 年3 月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禁止磁条卡在欧洲的发行与使用,EPC 主席GerardHartsink 表示,目前,欧洲发行的金融IC卡上还保留磁条,以便持卡人在还没有实现E M V迁移的国家和地区使用,但是,为防止潜在的欺诈风险,欧洲将在今后几年内要求本地区的所有商户拒绝受理磁条卡,并会要求本地区发卡机构不再发行带有磁条的金融IC卡。除此之外,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考虑在未来几年内全面禁止磁条卡的使用。这些举措无疑构成对美国的压力。

EMVCo 在推行全球EMV迁移的过程中,也启动了一些举措来鼓励发卡和受理机构尽快推行金融IC卡。这其中包括风险转移政策,即规定一旦发生伪卡损失,将由发卡机构或收单机构中没有实施EMV迁移的一方承担全部损失。另外,国际卡组织还推出了金融IC卡优惠交易费率政策,即给予交易中已经实施EMV迁移的一方一定比例的交易手续费补贴;此外,Visa等国际卡组织还成立专项基金向完成EMV 迁移的成员机构提供免费业务培训与教育;对不执行EMV 迁移的成员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等。

4.评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前文说到, 在美国进行EMV迁移的总改造成本巨大,而美国偏低的欺诈率又不足以引起金融机构对IC卡的兴趣。但是,美国Bell ID公司的调研表明,如果美国不尽快进行EMV迁移,一方面随着美国的银行卡卡量与交易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完成EMV迁移,全球银行卡欺诈风险极有可能会向美国集中迁移,预估美国的银行卡欺诈损失金额在2015 年会达到40 ~ 50 亿美元。

同时,随着美国金融机构在银行卡交易收费上的受限与损失,它们也必须重新评估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探索最佳经营模式。Visa的调研结果显示,首先,用安全性更高的I C卡替换磁条卡,平均可以将欺诈率降低70% ;其次,每年发卡机构在磁条卡的后台风险管理上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于同期的欺诈损失金额;最后,芯片成本正在逐年下降、IC卡使用寿命平均比磁条卡长6 年以上,这些因素都是美国的金融机构评估时需要考虑的。根据Bell ID公司的估计,美国一家普通的发卡机构最快能在发行金融IC卡后的2 ~ 3 年内,通过大幅降低交易欺诈损失,覆盖EMV 迁移的全部投入。

进入2011 年以来,美国金融支付业向EMV 迁移迈出了一大步,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试水”发行金融IC卡,虽然目前还算不上大规模的迁移,但摩根大通银行与沃尔玛超市等行业引领者的启动,很可能会带动更多金融机构与零售商积极跟进EMV迁移,可以预见的是,美国金融IC卡市场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并将在今后的几年中不断壮大与延展。

而摆在美国金融机构面前的课题也将更加具体与实际,比如,应进一步观测金融IC卡降低欺诈率的效果及对金融机构成本效益的影响;应进一步研究在美国较为复杂的支付体系下,金融IC卡应采用何种交易模式会更便捷和安全:接触式还是非接触式,非现场交易还是现场交易, 且当IC卡用于非现场交易,如网上交易时,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同时应进一步探究如何将美国的科技和创新优势与IC卡的优势(如芯片可储存大量数据)相结合,开发出更多新的功能,为持卡人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1年7月目录
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金融IC卡应用
金融IC卡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林晓轩:引领银行卡的“芯”时代
新“芯”向荣 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美国金融IC卡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