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5年7月
栾建胜:加快个人信用消费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访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牡丹卡中心总裁栾建胜

本刊记者 代 萍

  6月18日,国内银行业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在中国工商银行揭牌。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成立后,将整合全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更好地发挥金融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金融杠杆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总裁栾建胜,请他深层次解读了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的经营理念。

  《中国信用卡》:工商银行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在银行卡业务部和牡丹卡中心基础上,再挂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呢?

  栾建胜: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为响应国家发展消费金融的政策号召,工商银行整合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管理职能,于6月18日在银行卡业务部挂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专司个人无抵押、无担保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管理。这一重要决策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从宏观层面而言,工商银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是为了更好地用金融杠杆服务经济、普惠民生。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三期叠加”中转型,并走向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消费在三驾马车中“一马当先”的地位愈发重要,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扩大内需的支撑点。2014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达50.2%,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但与不少国家消费占GDP比重超过70%的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金融毋庸置疑是扩大消费的一大利器,特别是多元化的消费金融产品能带给居民更多层次的贷款选择、更高的消费水平、更多的消费机会,以及更快的资金和商品周转速度,进而促进民生改善。工商银行一直以来积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支持消费和经济发展。银行卡是服务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通道,目前工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超过6亿张,年消费额7.5万亿元,其中信用卡发卡量在国内率先突破1亿张,成为亚太第一、全球前三信用卡大行,催生了居民消费的巨大能量。此次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是为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消费贷款服务,通过普惠金融营造大众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金融环境,为新常态下提振中国经济、服务百姓民生做出更大贡献。

  从技术层面而言,工商银行选择在银行卡业务部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是基于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与信用卡业务在目标客户、授信政策、业务特征、经营规律、风险监控等五个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与信用卡业务合并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行个人信用类业务的集中经营管理优势。此外,我们对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等全球20家知名银行管理架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信用卡与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两项业务统一管理是国际大银行的主流管理模式。为此,我行借鉴国际大银行通行做法,通过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将信用卡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作为标准化的信贷产品统一管理,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对客户的准入、授信、放款、监控和催收进行管理,实现对个人客户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的整体推动与管理,建立适应零售业务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大零售战略实施。这是我行全面进军消费金融市场、做大消费信贷规模的有力之举,也是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互联网金融、深化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

  《中国信用卡》: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成立后,将主要承担哪些工作?

  栾建胜: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专司个人无抵押、无担保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管理,主要包括:负责研究制定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授信政策、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负责制定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市场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负责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的贷后管理、实时监控、实时风险预警及交易干预;负责全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系统建设、维护与管理等。

  《中国信用卡》: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产品优势是什么?

  栾建胜:总体而言,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较好迎合了居民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融资需求,以目标客户定位精准、办理流程简单快捷为主要特点,无需担保抵押,是一款纯信用的消费贷款产品。客户可通过工商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以及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等渠道申请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可全程在线上办理,而且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彰显了便民惠民的大行责任感。

  设计理念和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白名单管理。筛选行内外优质客户作为目标客户,形成白名单,通过系统硬控制,邀请白名单客户申请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二是全线上办理。客户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融e联等各种线上渠道申请信用消费贷款,从贷款申请到发放全程线上办理。三是预先授信。按客户资信状况提前给予授信,总行推荐额度,分行确认,大大提高客户获得贷款的速度。四是总额度管理。建立以客户为单位、统一的个人信用授信体系,将信用卡额度与信用消费贷款额度统一纳入个人信用总额度管理,灵活调剂使用。五是实时监控。建立专门监控模型,针对客户贷前及贷后金融资产变动、贷款交叉违约、消费行为和场所变化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并可直接干预,始终确保风险可控。六是系统互通。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系统,实现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系统与其他贷款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中国信用卡》:工商银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将通过哪些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和品质服务,真正让消费金融惠及千万客户群体呢?

  栾建胜:近年来,我行不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陆续推出了多款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产品,如2013年推出的以银行卡为主要媒介、基于线上线下直接消费、一触即贷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余额目前接近1900亿元。我行还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自身掌握的真实的商户交易流水和经营数据,创新发展了小额便捷、全线上、纯信用、可循环使用的POS商户逸贷产品,帮助客户提高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目前贷款累放82亿元,客户超过1.1万户。此次我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后,将全面整合集团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个人信用消费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一是依托在消费金融领域积累的成熟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构建基于个人信用和大数据技术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我行将把在信用卡领域积累的丰富运作经验和成熟运营模式,有效移植到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的创新实践中,为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开辟一条精确营销、精品服务、精细管理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对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和对个人消费特征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客户白名单准入、预先授信等新型服务模式,建立无抵押、无质押、凭个人信用即可贷款的个人消费贷款体系,为大数据时代的普惠金融服务积累宝贵经验。二是依托e-ICBC的总体框架,促进全程基于线上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目前我行已构建较为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电商平台、即时通信平台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以及高效协同、无缝对接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我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将借助各平台的互联互通,精准定位客户的消费轨迹、融资需求和信用状况,实现为真正需要信用消费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将依托业务自身从申请到放款全流程线上管理的优势,提高客户办理信用消费贷款的意愿和效率,实现将客户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将客户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信贷需求,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和品质服务。

  《中国信用卡》: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是一种无担保、无抵押、完全基于个人客户信用评估而形成的贷款,工商银行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以确保个人信用消费贷款风险可控?

  栾建胜:我行在信用消费贷款领域拥有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专业化团队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授信,并对授信额度实行灵活动态管理,完成了风险控制从人工经验向数据分析、从单维度要素向全景分析、从简单数据判断向授信模型分析的转型跨越。我们首创实施了POS集中运行管理,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实时可干预的可视化监控系统,能动态掌控客户的资金流向、交易行为和资产变动情况。对于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我们不仅运用目前已有的风控手段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还将采取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比如,对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客户准入实施白名单控制,非白名单客户不允许办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从源头做好风险控制。又如,研发专门的监控模型,对客户贷前及贷后金融资产变动情况、贷款交叉违约情况等实施监控,对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并采取降低额度、停止放款等措施进行实时干预。比如,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放款后纳入贷后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对有风险隐患的客户提前转入催收环节,对贷款违约客户采取多重有效的资产处置措施,确保个人信用消费贷款风险可控。CCC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5年7月目录
栾建胜:加快个人信用消费金融创新 助推..
王晓明:构建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 夯实征..
芝麻信用胡滔:做合规标杆式征信公司
李广雨:领先布局 考拉征信打造全领域征..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