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6年8月
用信用创造美好生活——访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伟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伟

  本刊记者 彭惠新

  作为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哪些?为适应金融业务从线下到线上的变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近日,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卢伟。

  利用集团优势,打造极致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国信用卡》: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

  卢伟: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总部位于上海,是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秉持“信用开启美好未来”的理念,努力创造“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体验,致力于打造消费导向型的专业化个人融资渠道,贴近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为其带来更便捷、更专业、更灵活的消费融资及服务。

  从2012年起,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着手建立以“流水线、标准化、自动化”为特征的信贷工厂运营平台,该平台主要由BPM审批工作流系统、授信决策引擎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电商作业平台等核心部件组成。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公司以流水线方式处理全国的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和还款操作,自动化审批率已超过80%,日贷款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0笔以上,审批和放款时间在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2015年,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增资扩股,股东增至6家,除原股东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之外,中银信用卡(香港)、博德创新、红杉盛远也成为公司新股东,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商户及网点已达1000多家,业务遍布全国近百个城市,客户数量超过30万。

  《中国信用卡》:作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您认为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

  卢伟: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高效的风控体系以及庞大的线下分支机构资源。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借鉴银行宝贵的风控经验,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指标体系,能够针对不同维度进行授信策略的差异化配置,以适应各区域不同的风险特征,并在量化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定价。另外,中国银行拥有众多的人力、场地以及客户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集团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消费金融面向全国,包括三四线城市区域的拓展和下沉。

  除此之外,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确定为公司2016年开拓创新的“主攻”方向,一方面注重对成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复制;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目标客群的需求潜力,持续推出新的产品,尝试新的客群,打造极致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国信用卡》: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利用中国银行的资源来发展自身的消费金融业务?

  卢伟:首先,依托中国银行的品牌效应和号召力,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其次,结合中国银行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双方客户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充分发挥中国银行网点众多、产品线丰富、销售体系健全等优势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小、快、灵的特点,达到双方在客户资源、产品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和资源共享,实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再次,中国银行为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为公司资金的筹措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细分客户,精耕细作

  《中国信用卡》: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有哪些?针对这些目标客户推出了哪些产品?

  卢伟: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为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譬如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蓝领工人、进城务工人员等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收入群体以及对超前消费有较高需求的年轻群体,这也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两大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第一种方式是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消费环境中,我们称之为新易贷—商户专项贷。第二种是由消费者直接向公司申请消费用途的贷款,在完成审核后,贷款资金直接发放到消费者提供的银行账户里,我们称之为新易贷—现金贷。这两种方式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消费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

  《中国信用卡》: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金融业务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以及移动端。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为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卢伟:中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全新的“互联网消费信用贷款”模式,在线上教育、家装、旅游、婚庆等细分行业精耕细作,目前已与多家知名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下的消费金融产品。

  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紧跟时下年轻人风潮,敏锐捕捉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了一款名叫新易贷海贝的海淘APP。这款APP直接与美国亚马逊合作,客户可全程中文购物,一站式搞定清关、物流,还能让客户享受到消费金融产品特有的分期服务。这不仅是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再一次创新,也是国内消费金融行业一次有益的尝试,进一步巩固了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行业先行者地位。

  积累数据,为信用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中国信用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各家金融机构均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在优化运营体系和风险防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卢伟:在这个数据驱动业务的环境中,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大数据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一方面,逐步接洽各类第三方数据源,收集贷款人多维度数据,用于对其资信的评价;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营运模式,包括在前端获客、精准营销、信用欺诈等维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当然,我国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仍是大数据探索的前提和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也会在不断探索和优化中成长。

  《中国信用卡》:在当前我国征信环境仍不够完善的背景下,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有效利用征信数据来进行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卢伟:目前,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运用的征信数据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机关提供的征信查询服务,例如,人民银行征信报告、公安信息查询等;另一类是第三方机构汇总整理的数据源,包括司法信息、学历信息、黑名单信息、行为数据等。其中,政府类的征信数据结构相对清晰及完整,特别是人民银行征信报告涵盖面较广,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因机构自身技术水平不同,质量和价值也不相同,需要我们通过测试,评价是否适合消费金融业务以及应用的维度及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贷款记录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这就为那些不是商业银行的优质目标客户、没有征信记录或者征信记录不完善的客户群体提供了一个培养和建立信用的良好平台。这也是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拓展到外地,深入市、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发展消费金融,更是在为信用体系的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信用卡》:请您谈谈对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看法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卢伟: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931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0.6%,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大幅度提高了15.4个百分点,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得到释放。

  不难看出,未来在经济转型、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提前消费意识提升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随着政策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消费金融的发展也正逐渐趋向多样化。

  首先是模式多元化。消费金融是具有较强消费场景特征的金融服务,主要基于特定场景的授信,使得客户来源、信息采集、贷款用途、贷后管理均与场景密切相关。其发展趋势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并存。只要坚持打好线下业务的良好市场基础,逐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方式,围绕消费场景深耕细作,自会开花结果。

  其次是手段科技化。消费金融服务市场在不断的扩大,已经成为一片蓝海,但是用户对更便捷、更高品质服务的需求还未被满足。

  新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使得科技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新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日益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的首选设备。科技的进步促成金融服务内涵的转变。消费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为客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为其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优质服务。

  再次是竞争差异化。除了传统银行,如今,传统商超、电商巨头、互联网公司以及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均将各自的目光聚焦在消费金融领域,力图从中分享收益。

  在消费金融牌照管制放开之后,有行业监管人士分析,市场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银行系公司依托银行客户资源,下沉业务渠道,形成自上而下的模式;外资公司依托零售、商店网点资源自下而上拓展业务;而“具有电子商务、互联网基因的消费公司开始积极寻找线上线下过渡的模式,为用户提供任意切换全渠道的服务场景”。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6年8月目录
金融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互联..
用信用创造美好生活——访中银消费金融有..
鹰击改革征程,鹏飞“消金”海浪
“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路在何方
站在互联网金融风口,掘金消费金融新蓝海..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