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6年8月
站在互联网金融风口,掘金消费金融新蓝海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王瑛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步入减速和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加速布局,经济发展策略由既往的出口、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型逐渐转向内需导向型,出口和投资的驱动力逐渐衰减,支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后续乏力。在国家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消费端越来越显现出对国民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快速成长、空前活跃的态势,成为新型金融发展中的亮点。

  一、政策与市场环境双重利好,培育消费金融生长沃土

  从政策对消费金融发展支持引导层面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政府2015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为消费金融的发展积极助航。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旨在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议,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会议指出,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2015年7月,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消费金融,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密集推出,从政策方向、顶层设计、环境保障(主要是信用环境保障)、市场准入几个层面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宽松的政策支持,释放了明显的政策红利,打造了极富想象力的行业发展空间。

  从社会消费者构成和需求变迁层面看,随着互联网场景的不断扩展、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普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升级,国民投资理财及超前消费意识空前增强,新老中产阶级更新换代和改善生活类需求爆发提速。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80后、90后年轻群体逐渐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消费金融服务的需求数倍于其父母辈、祖辈。若干层面的交叉融合,释放了相当体量的消费市场需求。

  从技术支持层面看,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逐步推进,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和商业应用,更多的消费场景被创造出来,消费金融的体量持续不断成长。大数据技术在建立精准复杂的风险防控模型、风险锁定追踪方面作用突出,使得消费金融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更上一层楼。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消费性贷款规模为115万亿元,2013年为142万亿元,2014年达到171万亿元,2015年已逼近300万亿元,消费贷款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过去5年内,国内居民总消费支出几乎翻倍,平均增长率达到14%。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8年将达到47%。而据行业机构预测,2016~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继续维持在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在美国,消费占其GDP的80%,而中国这一比例仍不足50%,若将房贷消费扣除,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则更低,说明中国消费市场的拓展空间仍然巨大,相应地,消费金融行业也大有可为。若以中国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增长率来计算,我国消费金融体量以万亿级计数,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争夺的新风口。

  二、消费金融独具优势,发展路径独领风骚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双重支撑下,消费金融将获取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传统金融相比,消费金融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性,与当前政策转型、消费市场的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具备占领新型金融制高点的能力。

  1.消费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点

  倡导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国家宏观政策将对金融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要向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优良商品和服务,与此同时,消费者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去购买其需要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消费金融服务恰恰是为消费者提供特定消费场景下的融资服务,消费金融可为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升级直接贡献相应份额。

  2.消费金融助力互联网金融竞争升级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平台间的竞争从单纯地追逐流量、用户等资金端资源转向主动创造优质资产、培育平台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内在需求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致力于扩大资产端来源,消费金融迅速成为平台扩大资产来源的热点。如阿里巴巴的阿里小贷和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等产品均实现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从而将互联网金融从只做渠道的初级阶段推进演化到资产生成这一真正可以培育平台核心竞争力的高级形态阶段。

  3.借力互联网,消费金融普惠及风险分散优势发挥充分

  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依托产品“互联网+”路径,消费金融可实现以互联网应用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如全渠道小微金融服务线上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普惠金融业务集群。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相比,新消费金融借助互联网超越地域、人群的限制,可覆盖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获取融资服务的所有群体,如偏僻地区居民、在校学生、农民工等。

  在有效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方面,消费金融亦具备一定优势。消费金融几乎可以覆盖百姓生活常见的消费场景,如教育、旅游、装修等细分市场,因此天生具有小额、分散、有严格期限匹配的特征,而且消费金融服务往往依托于细分行业和产业落地,可按行业批量设计产品、批量降低成本并设计落地行业风控方案,风险相对分散,易于控制。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消费金融依托“互联网+”风险管理模式,可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将大数据运用到消费金融审核当中,通过客户行为信息、申请信息、征信信息等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数据建模,能够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锁定目标客户群体,避免潜在风险,有效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4.消费场景寻找和创造提供消费金融内在活力源头

  从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来看,寻找、创造、控制消费场景尤为关键。基于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具备很强的获客能力,相较于单一地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为其提供一个具体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境,并配套相应的融资服务,更容易说服客户,获得客户的信任和依赖。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可跟踪分析客户消费行为、消费特征,根据客户的需要继续跟进服务,将以往一次性融资服务,转变为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客户黏性。从风险控制角度而言,依托消费场景能够掌握客户消费资金去向,要比单纯借钱给客户而不知资金去向更易于控制风险。此外,当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时,金融产品利率水平会趋于透明和一致,单纯提供融资服务的获利能力将被削弱。寻找到和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从为客户提供商品和金融服务两个环节获利,方可支撑消费金融的长远发展。

  从参与消费金融的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消费金融的优势在于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特别是一流平台,已积累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相当数量的投资者以及较为丰富的风控经验,具备开展消费金融的先发优势,其劣势在于消费场景匮乏。为弥补这一先天短板,部分平台主动创造消费场景,譬如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在线销售商品;寻求与电商合作,借力电商巨头具有较强黏性的消费场景优势,实现场景发现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消费金融未来的走向就是寻找适配行业,嵌入消费场景,提供定制产品,锁定行业人群,匹配消费金融服务。

  三、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业态呈现差异化分层

  在行业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行业美好发展前景的感召下,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拓展消费金融市场方面均采取了积极掘金的态度,消费金融领域竞争已呈现出白热化局面。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参与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传统的消费流通企业也在新兴市场中寻找到了机会。几类市场参与主体在业务范围、运营模式上各有侧重和专长,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局面。

  银行一直是投资消费市场的主体,长期以来主要依托信用卡提供消费融资服务,其应用已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几乎所有银行均开办了与消费金融相关的业务,按市场份额统计,商业银行提供的房贷、车贷业务在整个消费金融业务中占主体地位。在消费金融发展的新形态下,银行也积极拓展消费金融服务范围,主动搭建消费平台,积极创造消费场景,增加用户黏性,由此形成的产业闭环能量巨大。比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农业银行的“e商管家”、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等平台,均以打造融入消费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为目标。

  互联网金融公司基于互联网优势,主要为各自的电商渠道提供服务。其优势在于通过日常交易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随后根据客户资信状况发放小额贷款,将消费金融服务嵌入消费场景中。

  消费金融公司则主要定位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提供的消费贷款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优势,授信额度通常比信用卡高,是商业银行信贷服务无法覆盖的人群的较优选择。

  而对于消费流通企业,其前端是线上消费入口,中端是物流配送产业,后端是线下卖场类的实体形式。线上电商掌握大量的用户数据资源,可以利用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优势,渗透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产业链,为传统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渠道。

  四、前瞻预判行业发展态势,创造产业优良成长环境

  在行业炙手可热,被众多参与者热捧的形势下,有必要前瞻判断行业发展态势,关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障碍,建立健全外围配套保障制度和机制,保障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1.行业发展将经历洗牌整合

  当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传统企业均在激烈拼抢消费金融市场份额,行业洗牌整合或将很快到来。作为消费金融的最早实践者,银行在资金募集、风控能力、征信数据方面优势突出,但以线下为主的获客方式和发展模式也制约了其竞争力的发挥;电商平台和P2P平台,在短期内还很难建立成熟的风控体系和数据。具有客户基础、产品引导能力强、风控能力强的平台将有进一步作为,而能力薄弱的平台可能在竞争中出局或走兼购并道路。最终,市场会形成大型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占据市场主要份额,部分电商及消费金融公司发挥细分市场、客群优势,差异化互补的格局。

  2.从制度层面完善消费金融发展制度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监管层应及早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思路,采取以功能监管、差异化监管为核心,着重围绕消费金融业务品种进行监管的思路和方法,主动适应混业经营时代的创新需求,兼顾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消费金融市场快速扩张中的潜在风险。

  3.继续推动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效能

  征信直接关系着消费金融的风险防控能力和风险程度的高低,也是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市场参与方受自身业务领域所限,能够采集积累的客户数据有限,如仅限于消费行为记录、社交记录等某些侧面,若要建立更为精准的信用评分模型,需要更全面综合的征信数据。目前,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外部征信只能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虽然可通过与专业征信公司合作补充数据,但仍难以获取税收、公安、行政等公共征信数据,无法综合评判客户的信用状况。《意见》提出“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从业机构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同时,我国已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并加快推进存量代码转换和基础信息共享,这些都有益于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尽快跨部门整合个人信用信息,构筑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支持民营个人信用机构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与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开放共享、联盟合作,真正发挥数据共享的效用。

  4.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筑就消费金融业务风险隔离墙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服务,其风险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主要风险类型有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包括由于客户欺诈行为而带来的欺诈损失和信息系统缺陷、被攻击形成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因次级信用群体带来的损失。这些风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予以防范隔离。

  一是在获客环节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对客户完成全面、精准、立体的认知,形成多维的客户画像,深度了解客户,有效转化客户;通过设计科学的风控政策和风险模型,运用人脸识别和云征信等技术,建立健全的信用评分和决策系统、反欺诈系统以及催收系统,加强系统安全监测和内控管理,实现风险可控。

  二是在业务开展中有效运用风险分散手段,如保险业可以通过提供征信服务、小额信贷保险等来缓释、化解消费信用风险,担保业同样可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风险防范机制。

  5.适当突破新设消费金融公司天然局限,给予更宽松的政策支持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不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资格,取得低成本营运资金成为其发展瓶颈。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采取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方式,但对于新设公司,吸收股东存款几乎是其唯一的资金来源,对其业务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普惠金融目标难以达成。建议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评级,实施分类监管,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业务发展稳健合规、前景明朗的消费金融公司给予更为宽松的资金政策支持。同时,也应继续细化有关上市融资制度,为消费金融创新发展需要提供营运资金保障。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6年8月目录
金融为本、创新为魂、互联为器——“互联..
用信用创造美好生活——访中银消费金融有..
鹰击改革征程,鹏飞“消金”海浪
“互联网+”时代消费金融路在何方
站在互联网金融风口,掘金消费金融新蓝海..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