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20年1月
筑梦新时代,齐心开创银行卡产业美好未来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 潘光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银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其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而这其中,中国银行卡产业更是取得了能够载入世界银行卡发展史册的长足进步,方寸银行卡折射出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2019年也恰是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回首来路,中国银行业协会始终秉持宗旨,坚守初心,引领会员单位规范自律,携手产业各方助力行业稳健发展。

  一、回首十年,携手产业各方共促稳健发展

  十易春秋,风华正茂;十载耕耘,硕果累累。十年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银行卡产业在此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始终秉持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监管政策,紧贴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响应社会热点诉求,多措并举,以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为沟通平台,携手成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构建竞争有序的银行卡市场环境,有力促进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稳健规范发展。

  十年来,银行卡累计发卡量持续增长,从24.15亿张增长至82.17亿张;银行卡消费交易总额从10.43万亿元增长到29.67万亿元,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渗透率从35.1%提高到49.04%,成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银行卡受理市场迅速发展并持续改善,境内受理商户从218.3万户增长到2485.5万户,POS终端从333.4万台增加到3242.75万台,ATM机具从27.1万台增长到108.88万台。

  十年来,银行卡产业紧抓一带一路等政策新机遇,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总数从104个增至177个,现已覆盖超过5600万家商户和290万台ATM,并不断丰富境内银行卡清算品牌。

  十年来,银行卡产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支付方式转型升级,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提升银行卡使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十年来,银行卡产业秉持初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客户综合金融需求,增进民生福祉,助力商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方寸卡片已发展成为集信贷、理财、现金管理、商户收付款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金融工具。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脚踏实地服务会员单位,助力银行卡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连续十年发布并出版《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详细记录梳理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历程,聚焦银行卡产业转型,透视支付结算创新潮流,展现银行卡营销模式升级,解析客户服务管理变革,总结银行卡欺诈趋势,引领全行业夯实风险防范堤坝,吸引社会各界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二、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变化加速转型升级,持续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普惠金融与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作为银行业零售金融战略转型重要着力点的银行卡业务,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机遇期。

  监管政策方面,严监管已成为常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树立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不断加大金融乱象治理、市场秩序规范的工作力度,引导支付行业回归本源,特别是对各类支付主体、支付创新手段、备付金集中存管、断直连、金融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严格管控,鼓励银行机构在合规的基础上开展业务创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支付市场及银行卡业务的运行秩序,为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科技创新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刻重塑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更助力银行卡产业不断释放新活力。科技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开辟了银行卡产业触达客户的新路径,突破地理和距离限制,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助力不断挖掘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信贷行为等多个不同领域的风险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控难题,降低交易成本。

  市场开放方面,围绕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的工作思路,我国支付市场开放步伐逐步加大,相应的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完成。一方面,以银联为代表的中资机构不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积极布设服务机构,输出银行卡服务、技术、标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展业政策不断放开,银行卡清算机构和支付机构引进来稳步推进。

  市场格局方面,得益于政策与人口红利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银行卡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目前正处于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产业运营模式、客户消费理念与习惯的不断转变,我国银行卡市场格局也实现了从早期国有大行跑马圈地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百花齐放、错位竞争的深刻变革,正式进入重构客户关系、重塑客户体验、重建消费生态的下半场

 

 

  三、回归本源,齐心开创银行卡产业美好未来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低附加值、低效的传统过剩产业面临退出,非银信贷机构清理压缩带来的挤出效应和传染性风险以及多头借贷所形成的共债风险隐患都有极大可能蔓延至银行业。思危方能居安。我们相信,产业各方唯有回归本源,严守底线,强化风控,做优服务,方能续写银行卡产业未来的美好篇章。

  一要回归本源,惠民便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古人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银行卡作为大众化的消费信贷载体,其业务本质决定了其唯有回归本源,聚焦普惠,服务民生,在惠民便民上下功夫,方能有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历经多年不懈的努力,银行卡产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助推经济活力释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产业各方要继续加大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加强服务民生,以客户为中心,创造更优的金融体验,服务更广泛的民生群体,持续完善消费金融业务体系,打造商户业务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银行卡业务的,持续提升广大民众对银行卡产业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二要强化合规意识,严守合规经营底线,加强行业自律。从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路径来看,监管规则与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逻辑是一致的。面对新形势,产业各方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与合规意识,营造全员学习掌握各项政策法规与监管制度的良好氛围,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狠抓政策落实,在监管制度框架内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策略;摒弃粗放式营销发卡模式,严格落实客户实名制管理要求,加强特约商户和网络支付接口管理;加强申请人资信水平尽职调查与综合授信管理,加强交易用途真实性管理,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依法依规开展催收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客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加大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保存与使用过程中的隐私数据保护工作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要逐步构建智能化风控体系,严控经营风险。当前,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银行业务的边界日趋模糊,银行卡业务日益网络化与数字化,各类风险发生蔓延扩散的速度较之以往大幅提升,产业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保护、资金安全与业务连续性的挑战,广大民众对更加安全、便捷的银行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产业各方要主动跟踪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提升对金融市场波动的预判与应对能力,高度重视持卡人债务风险苗头,引入全流程风险管理思维,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挖掘风险数据价值,创新风险管理工具,覆盖客户获取、准入、经营、维护、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加强行业风险联防联控,助力打造全社会多层面、多层级的风控生态体系,共同构建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圈。

  四要深耕精细化运营,做精做优客户服务,创银行卡名优服务品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客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行业的下半场竞争中,唯有紧紧把握住客户这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夯实客户服务基础,深耕精细化运营,将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管理理念贯穿至每一个业务环节,持续提升场景化金融服务能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有品质的服务内容,构建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方能在不断满足广大民众对银行卡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同时,赢得市场,赢得发展,赢得未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0年已经到来,站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35周年的新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践行新发展理念,牢记为民 惠民 便民的初心,以优质的经营管理和自律合规能力为业务长远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凝聚行业力量,齐心开创银行卡产业美好未来!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推动信用卡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信用卡》2020年第01期目录
筑梦新时代,齐心开创银行卡产业美好未来..
中国银行卡产业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
新理念引领信用卡行业新发展
积极推动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发挥信用卡主力军作用, 助力消费金融高..
新核心 新征程——转型突破谋求高质量发..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