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22年10月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

  当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主要国家陆续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54%,同比提高0.22个百分点。其中日本老龄化最为严重,根据日本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人口老龄化同样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老龄化问题已有所显现,早在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就突破了7%(联合国对于老龄社会定义的基准线),而后逐年攀升,2021年末达到创新高的14.2%。不止于此,202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7.52‰,为历史最低点,人口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78.2岁。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居民人均寿命的延长,未来老龄化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老龄化进程加快使老龄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凸显,各国积极布局养老金融市场,助推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给出的定义,养老金融主要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面。

  一、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融体系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诸多可借鉴经验。

  在养老金金融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金融体系大多形成了完整的三支柱框架结构。以美国为例,其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包括:第一支柱——社会保障基金,第二支柱——企业福利确定型计划,第三支柱——企业投入(供款)确定型计划(主要是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支柱是养老金体系中资产增长最快的部分。当前,超过70%的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401K计划。日本在养老金金融领域同样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由公共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三大支柱构建而成。其中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范围最广,为老龄群体提供了基础的养老保障;企业补充和个人储蓄类养老金是公共养老金的重要补充。澳大利亚的养老金体系同样包括由法律强制保障的公共养老金、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以及个人养老储蓄计划。

  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发达国家布局加快,养老服务金融供给端实现多元化发展。美国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为了保障老龄群体消费水平,实现其资产升值,金融机构还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及生命周期基金等产品。日本金融机构深入探究老龄群体的金融需求,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服务;日本的银行网点普遍对软硬件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新兴技术手段,对网点设施进行升级迭代,满足老龄群体的使用习惯。英国的养老金融服务重点关注如何减少老龄群体获取金融服务时的壁垒。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研发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银行服务是当下英国养老金融行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养老产业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其发达的金融市场与融资渠道,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政策层面,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扶持中小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其资金获取的低成本与可持续性。融资工具方面,金融支持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成为养老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担保机制方面,由于中小养老企业的风险水平相对较高,美国通过设立小企业管理局为其融资行为进行担保,保证其在发展初期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贷款实行减费让利,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只要满足相关要求,均可享受金融机构给予的长期低息贷款。

  二、养老金融发展的中国实践

  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推动养老金融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部署了九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等,从顶层设计角度体现了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决心与信心;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4月,人民银行和发展改革委决定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向普惠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5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支持银行业积极开展个人养老业务,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7月,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助力国家更好应对老龄化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取得全方面的突破和进展,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在养老金金融方面,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支柱养老金金融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0亿人,占15岁以上总人口数的比重接近90%,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8万亿元,基金支出6.02万亿元,年末累计结存6.39万亿元。此外,全国有11.75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875万人,企业年金积累基金2.61万亿元。第三支柱是当前养老金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保持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个人养老金制度于今年4月落地。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则主要聚焦于老龄群体的财富积累。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有50.81%、26.27%的调查对象选择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作为养老财富储备。一方面,特定养老储蓄试点的开展将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特定养老储蓄明确在“五地四机构”进行试点,有序推进产品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养老理财试点的全方位扩容将实现产品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加上今年2月获批的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养老理财产品供给端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元化的试点公司格局,为养老理财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已经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600亿元。

  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为了更好助力普惠养老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引导银行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一方面,明确规定再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相关机构为获得金融机构专项贷款,需要从主体资质、服务范围以及资金用途等三个方面严格遵守政策规定,由此可以缓解普惠养老机构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属性,极大地降低了普惠养老机构的融资成本。依托普惠养老机构专项再贷款试点,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三、养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老金金融市场格局已基本确定,但仍存在养老金缺口扩大、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内养老保险体系主要依赖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在养老金给付、养老基金规模等方面比例较高。有数据显示,未来5~10年,预计会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这个缺口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亟需更多依靠企业和个人,即市场化的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进行补充。这需要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提供配套服务。

  二是养老服务金融加快发展,但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养老金融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融合度有待提升。目前,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多以较低风险类为主,投资期限大多为3~5年,投资标的主要集中于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收益率相较于普通理财产品并未有明显差别,没有体现出金融产品的养老属性,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渗透率偏低。同时,随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养老金融服务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难以满足老龄客群的特殊需求(如易于理解、便利使用等)。

  三是养老产业金融发展较晚,产业融资渠道偏窄。以养老机构建设为例,2020年末,国内养老机构超过3.8万个,养老床位数823.8万张,但相较于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远远不足,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为3张,与“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存在差距。此外,国内养老机构多为小规模的民营或民非机构,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客户经营情况参差不齐,养老产业金融业务面临着客户识别难度大、整体信用风险较高的问题。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兼并重组下,产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尚不够充分,头部效应不够明显,产业尚处初级发展阶段。

  四是同业竞争加剧,养老金融业务亟需错位竞争。当前,养老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养老金金融方面,在第三支柱市场化导向日趋明显的形势下,基金、保险、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发行符合监管要求的养老金融产品参与到市场中去,有效补充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但同时也将加剧市场的竞争程度。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诸多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创新,银行业虽然具有风险低、收益稳、受众广等优势,但随着针对养老理财的监管趋严,养老服务金融格局将被打破重塑。养老产业金融方面,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业支持养老产业的间接融资业务。此外,随着国家对于养老金融的重视,银行同业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见表1),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四、养老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养老金融发展任重而道远,金融机构需要主动担当,抓住新机遇,适应新常态,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以及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服务领域。

  在养老金金融方面,着力围绕养老金三支柱,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在第一支柱下,加大传统社保业务资源投入,为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高质量的托管服务,助力提升养老保障能力。在第二支柱下,利用金融机构客户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受托直投业务,大力提升年金投管能力,直接介入年金投资管理领域,积极参与后端投资品种创新试点,通过受托业务实现养老金资产价值最大化。在第三支柱下,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风险偏好的人群,设计多元化后端合格投资产品,提供满足生命周期需求的资产配置建议。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全量个人客户平台,促进养老财富积累,满足养老消费需求。金融机构要发挥客户基础与综合经营优势,通过交叉销售等方式,争取实现传统业务客户向个人养老金融客户的顺利过渡,不断加快创新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客户画像,强化金融产品的养老属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居民的养老金融理念。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基于不同阶段与不同场景,定期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活动,全方位提高居民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认识。

  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着力构建跨产业链、全量客户平台,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加大有效养老供给。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基于政策导向,用好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普惠养老机构的信贷支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信贷产品。做好贷前审查,调查企业主体是否符合普惠养老机构专项贷款准入条件,对满足相关资质要求的企业开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质效。要在成本端进行实质性的减费让利,扩大抵质押物接受范围,不断提高相关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同时,要做好贷后管理,定期对普惠养老机构的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以及贷款流向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严守风险底线。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22年第10期目录
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 共建养老金融服..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倩:迎..
蔡铮:公募基金行业积极作为,助力应对人..
工行业务研发中心用户体验部高明:联结银..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