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5年1月
王兵: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创新、实践和发展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 王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在继续发挥分享、开放、互动等互联网优势的同时,呈现了更为随时随地随身随心的互联互通特性,并因此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一、商业银行转型应抓住“网居民”的移动金融诉求

  当前,信息化与移动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86亿人,已赶超PC网民,成为互联网第一用户群体。移动金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移动金融服务内容及业务形态的推陈出新:从短信银行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从基于手机的远程移动支付到基于SD卡、SIM卡的近场移动支付;从手机的钱包应用到基于智能手机的财富管理APP等。移动金融业务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高门槛重应用服务模式,呈现出更能普惠民生的低门槛乃至零门槛的轻应用发展态势。

  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全年交易量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9%和317.6%。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选择使用移动金融服务。在全国多达几亿的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常住”在互联网上,他们的日常消费、资讯获取、社交娱乐以及日常工作等都通过互联网完成。这部分人群可形象地定义为“网居民”,“网居民”的习性也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任何有上网需求的个体或群体身上。可以预言,未来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吸引“网居民”的注意力,把握、引导、刺激并满足“网居民”的需求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所在。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设备都可以接入互联网,这使得围绕客户编织一张覆盖全身、提供全天候服务的网络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客户一方面将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跨屏幕、跨设备地接入互联网;另一方面其碎片化、多元化、虚拟化的网络活动对金融服务,特别是对移动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金融服务通过网络深入渗透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广发银行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布局

  广发银行不仅是最早尝试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而且在业内率先将其作为业务发展战略的重点,从“网居民”的金融需求出发,致力于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首选提供商。

  1.积极响应央行等监管部门号召,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潮流,先行先试

  近年来,广发银行抢抓移动金融发展机遇,重点开展移动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业务的渠道、产品和服务建设,聚焦手机银行、基于NFC的近场支付等重点产品建设,推动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同时,积极落实央行关于移动金融创新服务的工作要求,于2014年10月与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简称MTPS平台)实现对接,完成了广发银行基于MTPS平台的借记卡应用发行,并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抢先落地移动支付服务,打造有影响力的移动金融品牌

  移动支付是移动金融的基础。2013年,广发银行率先开展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推出基于NFC-SIM卡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为便于产品营销推广,广发银行还创立了移动支付专属品牌——“广发智付”,并与广东联通、沈阳联通合作开展NFC移动支付业务营销试点,对该项业务在当地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2014年,广发银行网络金融借鉴互联网思维,发布了“有智慧,无边界”的新品牌形象。在新一代品牌理念的引领下,移动金融子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立足普惠金融,推动跨界合作,探索创新移动金融产品

  2013年,广发银行与腾讯及支付宝公司合作,打造移动金融新入口和新模式,先后推出了广发银行微信营业厅和支付宝钱包服务,让非广发银行持卡客户也能通过简单的“加关注”操作,享受到广发银行提供的“零门槛”移动金融服务。2014年,广发银行设计研发了业内首款“梦想笃行”类移动金融APP——月光宝盒。该产品充分运用社交、娱乐、分享和游戏等互联网理念,倡导健康节约的消费新观念和生活新模式,让历来以严肃示人的金融,既承袭了传统金融的严谨,又演绎得更接地气、更加有趣,也让普惠金融更具个性、更加贴近民生、民性和民心。

  4.加强业务风险防控力度,切实保护客户权益

  在网络金融服务安全领域,广发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业务安全体系。一方面严格遵循监管要求,遵照国家标准设计产品,同时采用动态数据认证方式,有效防范脱机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窃取风险,严密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对圈存交易审慎设定交易限额,并严控电子现金圈提,防范资金窃取和套现风险,降低资金风险。此外,在手机银行支付业务方面,广发银行还建立了双因素认证体系,并严把客户支付权限准入关口,从多维度严控盗刷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安全防线和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业务合法、合规、安全可靠,充分保护客户权益。

  5.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移动金融乃至全辖行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围绕“技术支撑业务、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广发银行要求科技部门牵头与业务部门协同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共同提高业务连续性,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部署信息安全工作。一是长期致力于稳步推进核心关键领域软硬件国产化,不断强化灾备体系建设,充分挖掘“两地三中心”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始终本着IT建设与管理并重、开发运行与安全维护并重的原则,不断改进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急演练的真实性,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未来发展的四大方向

  在人民银行等各级管理部门的推动下,目前我国银行已经确立了移动金融发展路径。然而,从前期的实践来看,移动金融的应用推广尚存一些难题。包括:由于NFC移动支付注册流程过长、开通门槛过高而导致的“开通难”;由于移动支付应用环境还不够完善而导致的“使用难”;由于移动金融安全教育还不够到位而导致的“推广难”等。可喜的是,移动金融已经进入了“标准化”时代,标准的发布有利于增强移动金融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也为移动金融业态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未来移动金融的创新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消费金融入手,丰富应用场景

  拉动消费是激活经济,解决我国因内需增长不足、实体经济不振所引发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惠消费”则需要消费金融的全方位支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支付迎来高速发展期。但移动支付的应用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除购物、出行、就医等以外,消费信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等业务领域也可能成为移动金融新的应用场景。

  2.从跨界合作入手,打造特色应用

  通过异业跨界和同业跨界合作,传统的银行服务或金融产品与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产生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颠覆性的移动金融新应用或新模式。近年来,广发银行运用互联网跨界思维,科学选择跨界合作对象,实现取长补短,强强联合。除与百度、网易的跨界合作外,还先后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全方位开展了创新探索的实践。

  3.多方推动,建立和谐的移动金融生态圈

  人民银行MTPS平台为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移动支付参与方搭建了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此之上,还应构建提供消费商品的电商圈、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圈以及客户与客户、商户与商户、商户与客户之间的社交圈。只有产业链参与各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推动移动金融蓬勃发展。

  4.从移动互联网特有技术优势入手,探索网络安全新模式

  移动金融创新模式在带来多元化和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开拓移动金融领域新边界时,一定要坚持审慎原则,将信息安全和客户权益保护始终作为创新的前提和底线。银行应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具有的影像记录、地理定位、生物识别等的技术优势,与运营商、商户、客户等移动支付链条上的各环节建立联动防控机制,拓展安全边界,创新安全模式,从而使移动金融业务既能发挥其固有的便利性特点,又安全可靠,风险可控,达到创新与安全的和谐统一。

  当前,移动金融已逐渐走出局部试点的探索期,进入全面加速的成长期,广发银行将继续加强对移动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打造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移动金融服务。/FCC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5年1月目录
2015:坚守与变革
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4年会召开..
沈昌祥:关于我国构建主动防御技术保障体..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现状与展望
董俊峰:大数据时代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
左创宏:金融机构如何理性拥抱互联网
王兵: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创新、实践和发..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