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5年5月
持续领跑金融创新潮流 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

  浦发银行主动顺应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行为变化,以打造概念领先、优质金融服务与手机、Pad等移动智能设备相嫁接,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电子银行部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PC互联网的替代趋势越来越明显,以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移动金融将进入井喷发展。

  浦发银行主动顺应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行为变化,以打造概念领先、技术领先、市场领先的“移动金融领先银行”品牌为战略目标,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金融服务与手机、Pad等移动智能设备相嫁接,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手机银行:简约、开放、整合

  浦发银行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以互联网思维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在手机银行领域精耕细作,始终领跑移动金融的创新潮流。

  近年来,浦发银行手机银行快速发展。自2011年推出手机银行后,快速完成了对Andriod、iOS、Windows Phone等主流智能操作系统的全覆盖,形成了账户管理、支付汇款、投资理财、融资信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浦发银行手机银行还在业内创新性地将智能手机的NFC、LBS、二维码、语音摄像等特性与金融服务方式相结合,用户通过“摇一摇”、“拍一拍”、“碰一碰”、“听一听”等方式,就可以轻松实现业务办理,开创了人性化金融服务的先河。至2015年3月底,浦发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经超过了750万。

  2015年4月7日,浦发银行发布全新7.0版本手机银行。全新版本的手机银行依然秉承“简约、开放、整合”的理念,以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为出发点,重新整合归类功能菜单,并在首页直接展示常用功能、精简用户交互步骤,解决了以往因功能多、菜单层级深在操作与选择上带来的不便;在页面风格展示上,也更多地采用了扁平化风格,突出简约、清新、醒目的设计,将用户的目光自然聚焦到产品。

  新版手机银行摒弃了客户“先登录,后选择服务”的封闭模式,打造成为开放的展示平台。例如此次深度植入了直销银行,在手机银行首页,醒目地突出了直销银行入口。值得一提的是,直销银行是为非浦发银行用户特意量身制作的一揽子金融理财投资服务,任意用户都可以通过直销银行的入口,开放式浏览和了解到浦发银行特别定制的理财投资产品,并能够7×24小时实时在线开户和购买。通过与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的比较,浦发银行直销银行提供的聚宝盆等理财服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浦发银行在手机银行创新上始终坚持“一个入口、一个客户、一揽子服务”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理念。新的版本在原有统一账户管理、投资理财、汇款缴费、网点查询、商户咨询、生活服务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小微手机银行、掌上金融超市、直销银行、聚宝盆、移动支付、实物金在线购等服务。任意类型的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手机银行、小微手机银行、直销银行间实现随心自由切换。

  微信银行:人性、互动、惠众

  尊重自我、张扬个性,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回归人性、以人为本”是浦发银行微信银行一切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即“用最人性的方式,将最人性的服务,提供给最苛刻的移动互联用户”。

  浦发银行微信银行融合了语音识别、智能解析与应答、多维信息交互、大数据分析等多项先进技术,采用文字、语音、地理位置等符合微信用户使用习惯的“微信化”交互方式,带给了消费者全新的“人性、舒适、满足”的操作服务体验。在服务内容上,微信银行紧紧围绕“人”的核心需求展开。针对金融消费者最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与增值需求,在业内最先推出理财服务,已涵盖银行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结购汇等全种类理财服务,所创新的“闪电理财”,更是让用户在1秒钟就可以抢购和赎回理财产品。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创新,陆续率先推出了“微信融资”、“微信汇款”、“微信取现”、“微信预约网点”、“微信账户变动通知”等金融服务,并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推出了机票、火车票、商旅、酒店、用车等“微生活”服务,进一步延伸了微信银行的服务内涵,打造了以“人”为核心的一站式移动金融与生活服务生态圈。

  微信在根本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平台,是微信用户表达个性、连接朋友、连接社会的虚拟化桥梁和纽带。浦发银行微信银行也与微信用户群的这一重要特征紧密结合,将“互动、分享”作为重要的创新要素。例如,用户通过微信银行购买了心仪的理财等产品后,可以将购买结果通过朋友圈进行分享;用户只需要通过选择微信好友列表的微信号,即可向微信好友便捷进行汇款。又如,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银行只能提供菜单化的单向式服务,而用户通过浦发银行微信银行,可以通过输入文字、说出需求、选择快捷菜单等人性化的互动方式,进行与线下网点、ATM的业务预约,实时找到专属理财经理互动。

  “人性”是创新之根本、“互动”是创新之手段,而“惠众”则是浦发银行微信银行创新之最终目的,即让最实惠的金融服务,通过一部握在掌心里的智能手机,覆盖到每一个有金融需求的用户群体。为此,浦发银行微信银行率先植入了当下互联网金融领域最火热的直销银行,并引入优质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资源,任意互联网用户均可通过关注浦发微信公众号(we95528),安全、便捷地开立电子账户,购买专属产品,让金融服务彻底突破了传统网点服务范围的限制,延伸到每一个有移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络的角落,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实现。

  目前,浦发银行微信银行已经快速完成了能开户、能理财、能融资、能支付、能互动、惠生活的“全能”微信银行布局。客户用一部小小的手机,通过浦发银行微信银行的“微金融”平台,以最“微”的方式,即可以随时、随地满足自己金融与生活的各项需求。

  智能网点:移动金融重新定义网点服务

  经济步入新常态,互联网革命席卷而来,商业银行传统网点转型已箭在弦上。浦发银行充分发挥移动金融领先优势,融合当下最先进的交互、通信等科学技术,从社区银行入手,积极打造智慧型网点,以智慧金融重新定义网点服务。截至目前,全行已有300家智慧型网点建成营业。

  相对于传统网点,浦发银行新型网点物理空间有限,大多数为90平方米以内,最大的也不过150平方米。但“远程智能银行”的应用,使得网点服务突破了物理维度的局限,进入了互联网“智”空间。与传统银行网点“叫号机+玻璃幕墙+柜员”的业务办理模式不同,浦发银行智能型社区银行不再设有现金柜面,取而代之的是 “远程智能银行”自助服务设备。这些设备集合了互联网、音视频、远程监控、桌面共享、生物识别等互联网交互技术,通过对柜面业务的流程再造,创新了“自助+远程+现场”的全新服务模式。简单的业务客户自助即可快速办理,复杂业务可连接到远程客户服务专员,由其实时提供协助,少数特殊业务由网点人员提供现场协助。“远程智能银行”一方面使得用户不再需要填写各种繁琐的纸质材料,更加快速地办理各项业务,以发卡业务为例,“远程智能银行”在3分钟内即可实现快速发卡,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服务成为开放式平台,为未来搭载更多超空间服务奠定了基础。目前,浦发银行“远程智能银行”已经完成了发卡签约、投资理财、缴费支付、贷款融资等40余项业务功能加载,能够支持90%以上的个人常用业务办理,年发卡能力已经超过10万张,在银行同业中居于首位。

  更加专业化的分工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浦发银行智慧网点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抛弃了“大而全”的传统经营思维定式,突出零售型、营销型发展。同时结合当下民众最为关心的财富管理与增值需求,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财富管理和营销人才队伍。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专业服务的概念得到了丰富。浦发银行将“智能移动营销终端”应用于专业理财服务,通过4G、云平台等技术的运用,为专业理财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撑。针对客户投资理财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专业理财人员通过“智能移动营销终端”,可识别客户身份、风险偏好、投资需求等信息,快速为客户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投资组合方案。除理财规划与销售外,浦发银行“智能移动营销终端”还开发了发卡签约、信息管理、融资申请等功能。通过交互手段的技术实现,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精准的服务。

  传统网点的一层防弹玻璃,固化了“供—销”这一冰冷、单调的服务模式。浦发银行突出人性和体验,依托移动金融元素的深度植入,重新定义金融服务模式。客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体验式液晶触控桌面、闪付自动售货机等移动金融终端,亲自体验浦发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支付等优质服务,在办理业务之前即可切身感受到浦发银行的服务品质。新型客户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浦发银行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移动金融元素的植入在推动传统网点转型的同时,其所带来的体验式服务模式也是打造新型客户关系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只有将金融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金融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移动金融是浦发银行五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未来,浦发银行还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FCC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5年5月目录
移动金融重构商业银行发展格局
陈必钧:整合移动商业生态圈,构建“移动..
打造便捷、安全、交互、趣味的移动金融服..
持续领跑金融创新潮流 打造“移动金融领..
抢滩社会化营销,布局移动金融
陈翀:商业银行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
严控升级变更风险,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