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5年5月
陈翀:商业银行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研究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陈翀

  随着中国银行业呈现出“综合化经营、规模化扩张和信息化生存”的发展趋势,为满足业务和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基于不同IT架构构建了众多应用系统,随着时间推移IT架构复杂度不断提高,IT风险也日益严峻。

  为深入贯彻《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提出的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精神,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应用平台”或“软件平台模式”,即软件工程领域“软件产品线”模式,开始提升IT架构和应用系统自主掌控能力,加强IT风险管控,同时该模式也成为了商业银行实现应用系统高效率和高质量自主研发的最佳实践。

  但在上述平台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渐趋发现依靠单一、“大而全”的应用平台无法支撑所有业务领域应用的研发,而单一平台渐趋庞大和难以驾驭将会带来管理和维护上的更高风险和成本。事实上,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形成的IT架构现状注定“万能平台”难以适应企业技术和业务的所有需求。因此,发展“多应用平台”成为必然的选择:一方面,不同应用平台满足不同业务领域发展需要,实现业务领域的解耦和应用平台的专业化,能有效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不同应用平台使用不同基础技术架构,如C、JAVA和.Net等有各自鲜明的技术特点和擅长的应用领域,能够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在交易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中间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架构要求。

  商业银行朝多应用平台方向发展,平台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以下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多应用平台快速发展,如何统筹基础技术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平台间功能重复建设,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各类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不一,成熟度存在差异,如何规范和指导多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由于应用平台区别于一般软件系统有其独特的软件生命周期和特征,传统软件系统质量体系难以对其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控,如何保障平台质量;由于多应用平台的存在,如何处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平台适用性和选择问题;如何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建设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营运支撑环境,以发挥平台最大效用等。

  本文在兴业银行近年来应用平台建设管理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三级认证实施成果,引入面向特征的领域分析(Feature-Oriented Domain Analysis,FODA)方法和软件产品线工程BAPO(Business/Architecture/Process/Organization)理论,从应用平台分层分类、建设评估、质量管理、使用规范和运营支撑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商业银行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多应用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高质量、低成本和低风险,而且可以实现平台化战略带来的IT架构收敛、知识积累、资源复用和应用系统自主掌控,提升IT研发产能快速响应业务诉求,并能基于平台进一步加强IT风险管控。

  一、层次化的平台体系

  所谓层次化是指将平台分为基础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两个层次,应用平台在基础技术平台之上构建,从而减少基础技术与业务的耦合性。基础技术平台侧重于解决技术问题,通过整合、封装和规范各个应用领域的公共技术能力和过程方法,为其上层的应用平台建设屏蔽技术实现细节,提供基础性的平台支撑和扩展性支持。应用平台架构于基础技术平台之上,通过对各应用领域常见功能需求和通用业务处理模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抽象,封装应用领域基本功能和业务组件,形成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软件平台。

  基于兴业银行应用平台规划和建设实践,结合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技术特点,经面向特定的领域分析,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给出了商业银行应用平台的参考分类和定位,包括但不局限于:交易类应用平台、管理类应用平台、中间业务类应用平台、移动互联网类应用平台、商业智能类应用平台和渠道类应用平台;并给出了基础技术平台“三环境两工具一体化”的共性功能规划。

  如图1“哑铃型”分层结构模型所示,商业银行应将基础技术平台逐渐收敛,以加强IT架构管控,着重发展建设与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拓展相适应的业务领域应用平台,提升业务需求响应速度。

  分层看似增加了平台体系整体的逻辑复杂度,但对于商业银行等大型企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提升平台间复用度,降低了多应用平台的开发和维护成本;有利于IT技术架构的进一步收敛和掌控,加强IT风险管控。

  二、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建设和评估体系

  在建设多平台的过程中,由于各类平台发展进程不一,为统筹和规范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需制定总体原则、定义完备的建设模型和评估框架,以促进各类平台的持续和科学发展。

  1.应用平台建设管理总体原则

  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从“全局策略、战略战术、关键指引和交互规范”四个层面提出了应用平台建设的“八项基本原则”,包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备性、整合、循环、参考、共建和共享原则,以指导平台建设、管理、应用和运营支撑。

  2.应用平台建设完备性模型

  基于兴业银行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实践,结合软件产品线工程BAPO理论,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提出了应用平台建设的完备性参考模型——PSSO(Platform/Standard/Support/Organization)。该模型从平台能力、规范能力、支撑能力和组织能力四个维度,经面向特征的领域分析抽象和平台分层,给出了平台建设的共同关注点和完备性需求(如图2所示)。

  模型中,“组织能力”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推动力,平台建设需要组织和人的贯彻和落实;“规范能力”是前提,抽象和梳理平台研发、应用开发、平台推广维护和技术服务的流程、方法和模式;“平台能力”是核心,是对技术架构、标准、方法与规范的固化和落地,使得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下,保证应用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支撑能力”是保障,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有效积累、管理和复用平台资产和知识,发挥平台的最大价值。

  由PSSO模型可以看出,平台是沉淀、积累和复用组织级能力的载体,只有通过组织/人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工具和支撑才能建成并发挥最大价值。因此,“平台能力”、“规范能力”、“支撑能力”和“组织能力”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应用平台体系。

  3.应用平台建设成熟度评估框架

  基于PSSO完备性参考模型,应用平台成熟度评估框架给出了平台成熟度评估表和成熟度级别定义,覆盖完备性参考模型四个能力维度十六个关注刻面,以衡量应用平台当前的发展水平。平台建设成熟度评估框架如图3所示。

  根据成熟度评估表可对应用平台建设现状进行调研评估,然后采用雷达图工具分析PSSO各维度各方面的成熟度水平,最后通过差异分析和平台版本计划,明确平台建设需求,确定平台提升空间,促使平台持续演进。如果平台建设采取运动会建设模式,即一次大型项目投入后,对平台应用效果和服务能力不作持续滚动评估跟进,最终,将导致平台所承载的技术和方法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因此,平台建设和评估体系对实现多平台的长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一体化的应用平台质量管理规范体系

  应用平台支撑着应用系统的研发和运行,体现着组织级的能力沉淀、积累和复用,平台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依靠测试手段保证平台质量外,更需要依靠体制机制,从组织结构、软件过程和平台全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保障。为了加强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平台研发质量,增强平台营运能力,层次化一体化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提出了覆盖应用平台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

  1.应用平台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结构

  由于应用平台区别于一般软件系统有其独特的软件生命周期,而传统软件系统的质量体系难以对其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控。结合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三级(CMMI-DEV-V1.2 ML3)和基于应用平台研发和运营特点,我们给出了应用平台的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该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由三个层次的体系文件组成。第一层:体系概述,包含平台质量目标和策略、组织架构、生命周期阶段概述、过程领域概述等;第二层:平台规程文件,包括各领域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过程执行要求、度量和裁适等;第三层:平台指南、模板、检查表和样例,用于支持相关过程的执行和检查。

  2.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实施架构

  应用平台作为应用系统孵化器,需要组织保障和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运营维护和推广使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应用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可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划分,如图4所示。

  (1)平台领导小组:是平台建设和运营的领导核心,负责发布平台研发实施质量目标和策略,确保领域应用平台组织的建立和管理,确保平台研发人员、设备环境等必要资源的提供,并须对平台软件质量、服务质量全面负责。

  (2)平台管理团队:负责平台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建立、维护和实施指导,对平台研发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和监督检查;组织和参与平台关键阶段和过程的评审,审计平台项目过程和交付物,识别和跟踪不符合项;负责平台项目监理、质量保证及过程的持续改进工作;并定期向平台领导小组汇报各平台规划、实施和运营总体情况。

  (3)平台研发推广团队:负责根据规范进行平台规划、实施和运营维护工作;配合平台管理团队进行平台规划、实施和运营的统筹和度量工作;并配合进行质量管理规范体系的制定和完善。

  作为平台研发和运营推广的工作主体,平台研发推广团队内部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平台项目管理、平台研发和平台推广小组,对平台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工。研发小组对平台进行研发,并对推广小组进行技术支持;推广小组进行平台培训推广,并向研发小组进行反馈;工作小组间互相协作,形成具有良性互动的工作闭环。

  3.应用平台软件生命周期参考模型

  由于应用平台规划的统筹性、预研的前瞻性、研发的科学性、运营的连续性和退出的有序性都对平台可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需建立相应软件生命周期阶段并对过程进行管控。基于兴业银行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实践,我们给出了包括规划、预研、研发实施、运营维护和退出五个阶段的应用平台软件生命周期参考模型。同时,基于该生命周期参考模型,从项目管理、工程过程、支持活动和组织保障等多角度对平台全生命周期各类活动进行了规范,如图5所示。

  4.基于量化管理的度量过程

  在多应用平台建设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平台完备性水平”、“平台研发水平”、“平台服务水平”和“应用系统建设平台化水平”,平台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了基于组织和项目两级度量指标的度量过程,以促进各应用平台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组织级和项目级度量指标如表1给出了平台质量管理体系度量过程的组织和项目级度量指标实例。

  在以上度量指标中,平台集中度指标=Σ(平台上建设的系统数/信息系统总数)×100%,对于建设信息系统“平台化”具有指导意义,平台管理机构应让平台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一体化的应用平台使用指引体系

  商业银行建设多平台后,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阶段必然出现平台适用性选择和如何使用应用平台快速、高效、高质量开发系统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兴业银行制定了应用平台适用规范和用于指导项目组使用平台的文档框架。适用规范从平台定位出发,结合应用平台的技术架构,定义了基于案例分析的应用平台适用性评估工作流程,对各类平台的适用情形提出了技术分析方法,并制定了判定平台适用程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针对平台的使用指引,则从规范、指南、用户手册三个方面制定了指导项目组如何使用平台开发应用系统的文档框架。

  五、一体化的应用平台运营支撑环境

  为降低多应用平台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我们对多应用平台的营运支撑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实施,以实现对内提供统一的应用平台持续集成和知识积累环境,对外提供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技术服务入口,达到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技术服务的一体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运营支撑环境包括:

  (1)“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多应用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和服务门户。

  (2)“持续集成环境”为多应用平台开发提供统一的平台构建和打包发布环境,并提供平台构建和打包发布全程的信息可视化和跟踪管理。

  (3)“服务支持系统”是对应用平台服务流程、方法与规范的固化和落地。服务支持系统通过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录入收集、分类和索引功能,让应用平台研发团队对平台研发、应用推广和维护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案例、技巧和方法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知识积累和复用的水平。同时,通过用户自助检索服务和在线服务两种渠道,向应用系统开发团队提供分层分级的平台支持服务。

  (4)“应用案例中心”是应用平台组件库,支持应用系统开发团队获取平台功能组件和实例源代码,实现信息系统的组件化开发。

  六、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实践与探讨

  兴业银行最早于2008年启动“软件平台化”研究,并于2009年3月正式开展兴业银行JEE应用基础平台(CIB Application Platform for JAVA,简称CAP4J)研发工作。在CAP4J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平台建设和管理经验,逐步形成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方法论,并使用该方法论指导和推进兴业银行信息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六类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交易类应用平台(CAP4C)、管理类应用平台(CAP4J)、中间业务类应用平台(GAFE)、移动互联网类应用平台(CAP4i)、商业智能类应用平台(BI)和渠道类应用平台(TOP)。目前,兴业银行六类应用平台建设均以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提升了兴业银行IT架构和应用系统自主掌控能力,提高了IT研发产能支撑业务创新,并基于平台进一步加强了IT风险管控;最后,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体系也将对一般商业银行实现精细化、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多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应用和运营提供科学指导和有益借鉴。FCC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5年5月目录
移动金融重构商业银行发展格局
陈必钧:整合移动商业生态圈,构建“移动..
打造便捷、安全、交互、趣味的移动金融服..
持续领跑金融创新潮流 打造“移动金融领..
抢滩社会化营销,布局移动金融
陈翀:商业银行层次化、一体化的多应用平..
严控升级变更风险,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