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7年1月
加快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 助推工商银行战略转型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王敬东

  从金融科技发展阶段来看,虽然目前金融科技在很多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其所代表的新业务模式和技术方法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值得关注。工商银行未来将进一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提升自身在技术方面的能力水平,加强技术与业务的融合,通过科技和业务协同形成产品、服务和价值的共创。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加速融合,既为银行业改革发展转型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对银行业的传统优势领域形成一定压力。在技术变革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内生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工商银行主动求变,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探索研究,积极推进新兴技术应用,以支持工商银行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与银行转型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金融科技的内涵及发展情况

  1.金融科技的内涵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与金融服务加剧融合,金融科技等新概念应运而生。纵观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情况,金融科技从技术角度看涉及的代表性技术主要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等;从业务应用领域看主要是将上述技术应用于客户营销、移动支付、网络融资、财富管理、交易结算(数字货币)、风险控制等多个金融领域,增进金融活动的深度、广度,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发展和效率提升。

  2.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情况

  随着金融科技概念的提出,新兴的科技公司纷纷向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s)转型并迅猛发展,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初期,2015年以来,国内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由于从事的业务性质属于科技金融范畴,重新将自己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概念也随之在国内形成热潮。

  二、加大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的概念并非为金融科技企业所独有,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借助金融科技主动求变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一直以来,工商银行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各项技术的运用为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2013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信息化银行建设,对金融科技所涉及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布局,并取得部分进展。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近两年工商银行重点围绕e-ICBC战略,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领域各应用系统建设,成功搭建了“融e购”、“融e联”和“融e行”三大平台,并在支付、融资、投资理财等领域研发推出了工银e支付、通用缴费平台、逸贷、工银e生活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截至目前,“融e行”注册用户达到2.45亿,“融e购”电商平台注册用户达到4950万,“融e联”注册用户数已超过6000万。未来,将通过工银e支付品牌统一、行内外平台间的相互引流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客户来源、提升客户活跃度,推动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从2006年就开始了数据仓库建设,通过多年建设,大数据在技术体系上已涵盖Hadoop、流数据处理等各种技术,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准实时和批量数据处理;同时在业务应用方面,在客户精准营销、风险防控、绩效考核、经营管理等领域成体系地进行了应用,成效显著。

  在云计算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云平台建设规划,基于业界开放标准并结合工商银行研发及运维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目前基础设施云(IaaS)已在研发测试环境中使用,支持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弹性供应。应用平台云(PaaS)已在部分热点业务如纪念币预约、快捷支付等领域进行了试点,提升了系统的弹性扩展能力。业务服务云(SaaS)方面,通过API开放平台,将“融安e信”外部风险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给其他商业银行实现合作共赢;通过提供生活缴费金融服务,与相关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无锡”、“智慧盐城”等智慧城市服务。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已在部分领域尝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反欺诈领域,2015年工商银行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防范客户欺诈,实时判断电子银行每笔交易的欺诈风险,有效防范了客户资金损失;在客户服务领域,2016年投产了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产品(小i),实现了智能上下文交互、灵活转人工服务等功能,在分流人工客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2016年工商银行还组建了人工智能研究团队,聚焦人工智能相关理论体系研究,并探索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信贷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验证应用。

  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高度关注区块链方面的技术跟踪与研究,2016年初成立区块链研究团队,积极与学术界及业界相关公司开展技术交流,提升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控能力。目前,已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的原型系统建设,并在内部进行系统试运行。该原型采取联盟链的模式,在传统做市交易模式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点对点金融资产转移和交易服务。

  在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较早开展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2013年已在网点实现柜员的指纹授权与身份认证,个人手机银行也即将支持指纹登录。人脸识别技术已于2016年在内部考勤系统及智能网点辅助审核流程中进行了试点应用。

  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目前主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业务运营领域和智能机具方面。2014年,研发“实物现金运营管理系统”,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现金款箱出入库的批量处理和精确控制。2016年,探索物联网在智能机具方面的应用,通过在ATM设备上配备电子密码锁,智能感知开锁、闭锁状态,实现网络远程控制和管理。

  在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工商银行于2015年实现了量子通信技术在北京、上海分行本地机房间备份数据的加密传输,即将完成量子通信京沪骨干网建设,实现异地数据备份的加密传输,成为国内第一家建成量子通信加密通道并进行生产数据传输的金融机构,首次实现了量子加密技术在金融业的落地。

  三、金融科技研究和创新的有关思考

  从金融科技发展阶段来看,虽然目前金融科技在很多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其所代表的新业务模式和技术方法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值得关注。工商银行未来将进一步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提升自身在技术方面的能力水平,加强技术与业务的融合,通过科技和业务协同形成产品、服务和价值的共创。

  1.夯实科技自身实力是基础

  面对金融科技发展浪潮,工商银行将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跟踪全球信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加强人员培养,加大相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是围绕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技术热点建立创新实验室,未来几年内将建设数百人的科技团队,对金融科技相关热点技术进行研究,强化全行技术研究和管控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快科技队伍的优化转型,通过激励倾斜、加强培训等手段,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核心技术团队培养体系,打造一支视野开阔、技术先进、业务精通的科技队伍。

  三是加强与业界领先企业和高校的交流合作,增强科技人员的技术敏锐度,快速引入消化业界先进技术,提升科技部门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关键

  金融科技体现了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本质和核心还是金融,而科技是手段;可以说,科技为促进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但并非金融变革的源动力。因此,要发挥新技术的价值,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催化剂,业务场景的创新则是新技术产生价值的关键。

  传统银行业应基于长期沉淀的优势,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知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先天优势,借助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在渠道交互、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及运营支持等多个领域,优化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效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应主动了解新技术,发挥专业特长,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在开展业务创新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质量高、体验优的服务,满足客户越来越个性化、低门槛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

  3.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稳步推广应用

  应对金融科技浪潮,应重点着眼未来,聚焦技术创新链条的前端,本着开放的心态,积极跟踪金融科技的最新动态,加强对新技术前沿重大突破和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抢占新技术制高点。

  在提升金融科技相关技术掌控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和应用,稳步提升金融科技应用能力,把握业务转型和发展的先机,利用柔性团队和迭代开发,快速孵化金融科技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展望未来,金融科技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金融行业而言,金融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有机遇。工商银行将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借助金融科技实现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7年第1期目录
加快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 助推工商银行..
FinTech, 金融科技引领金融创新
基于小型机集群的大型银行核心系统探索应..
光大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广发智慧 御风而行——论人工智能在金融..
全力打造“智慧银行” 创新驱动未来发展..
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造互联网银行在..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