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9年6月
把握风险底线,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CIO 邹帮山

  2018年可以说是中国开放银行元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动拥抱开放银行,以打造一个跨界融合、开放赋能、普惠共享的金融产业生态闭环。一时间,开放银行俨然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利器和“诺亚方舟”。然而,渠道在变、客户在变、技术手段在变,开放银行大潮波涛汹涌,在发展中如何把握核心经营本质,把握银行经营中的“变”与“不变”,穿越经济周期,行以致远,逾越普惠发展“藩篱”,对于转型中的商业银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放银行的“变”与“不变”

  开放银行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平台或系统,而是涉及渠道、产品、运营、科技等诸多银行能力及模式的转型或变革。渠道及产品策略方面,要由专注内在转为打造有机体,基于外部场景拓展产品价值边界;科技架构方面,打造系统柔性,提升与场景的融合度;运营方面,构建数据分析框架,在获客、活客、留客、应收及传播等环节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结合线上业务特点,积极利用小数据、大数据、AI等工具,打造互联网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特征对比见表1。

  表1 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特征对比

  二、银行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的经营核心是风险管理,开放银行也不例外。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使得风险管理的链条更长,风险形势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开放银行作为新事物,要行稳致远,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差异的基础上,同步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开放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风险控制的差异见表2。

  表2 开放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风险控制的差异

  如表2所示,开放银行和传统银行在目标客户、客户准入、客户身份验证和欺诈风险识别、申请端风险预测、贷后风险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1)贷前管理方面

  在传统信贷管理模式下,传统银行的信息具有滞后性,且信息不对称,传统银行无法全面掌握借款人的信息,导致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价有失偏颇。在此情形下,传统银行为了降低风险,通常需要借款人追加担保或者保证。而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能够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开放银行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关键要素的第三方数据交叉核验、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声纹、人脸、人机交互行为特征等)来进行客户身份验证和欺诈风险识别;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的多头在线联机数据处理,建立并完善客户信用等级评级系统。

  (2)贷中管理方面

  传统信贷下客观数据获取不及时、不全面,同一传统银行的不同审批人的审批结论差异也较大。大数据的运用能够统一审批人的审批标准,弥补传统信贷模式的不足。开放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挖掘,结合贝叶斯、逻辑回归、xgboost、深度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对风险交易和违规行为做到智能监控,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此外,开放银行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通过生物识别、图像处理、视频跟踪和监控、鲁棒统计学和模型拟合等先进技术,综合运用于抓取、分析、判别监管对象的风险状态并进行预警。最后,开放银行是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融合,能在大量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信息中,捕捉风险源,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3)贷后管理方面

  传统信贷模式下,传统银行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获得借款人贷后信息。在大数据管理模式下,开放银行通过大数据系统可及时获得借款人最新的交易信息、资金往来信息、货物流转信息、企业关联信息、经营风险信息等,这些信息为开放银行对贷后风险的管控提供了支持。开放银行可以识别可疑客户名单,实现在企业发生实质性风险之前捕捉到预警信号,尽早采取主动退出、强制归还借款、冻结担保等措施及时保障自身权益、化解风险。

  总结起来,针对网购支付、教育分期、自媒体社交、合作渠道导流、医美、航旅等不同场景客户,开放银行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能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风控(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科技助力开放银行风控全流程

  与此同时,开放银行模式下,伴随着靠大数据信息和金融科技支撑的全流程自动化授信,系统性、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攻击风险也逐步加大。整体层面,产品、方案、渠道层面和客户层面所面临的IT系统风险、网络黑客风险、政策/策略风险、欺诈/套现风险、信用风险相比传统银行模式,均发生显著变化(如图2所示),需要通过建立业务风险评估管理机制,以及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在线全面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来全面梳理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评估合作链条中的业务风险,包括利益相关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根据不同业务合作类型,建立配套的身份认证、信用评估、业务授权机制,明确法律权责、履约担保等保护措施,关注监管政策约束。

  图2 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在线全面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三、把控风险底线,稳步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吉林亿联银行(以下简称“亿联银行”)从建立之初,就立足数字银行,智慧生活,服务普罗大众,践行普惠金融。在开放银行发展路径上,经历了从单一的API和SDK模式服务输出、建立嵌入式场景银行到打造金融连接器平台,实现组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两阶段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

  图3 亿联银行金融连接器

  推进柔性信息科技战略,依托金融科技,构建关键核心能力。亿联银行打造共享平台,提升渠道及场景共享能力及多银行、多平台的适配能力;打造互联网核心及产品工厂,形成应用层产品及服务组合能力;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自主创新风险防控体系,赋能金融服务;通过客户交易行为分析及引入三方数据,构建亿联银行数据湖,助力业务发展;采用分布式、跨地域多活架构,提升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支持能力。

  开放银行的建设非一日之功,唯有认清商业银行变与不变的本质,借金融科技之力,打造核心的风险管理能力,主动拥抱客户与生态,才能迈向商业银行的未来。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9年第6期目录
关于开放银行在香港发展的思考
构筑开放生态:打造Bank 4.0时代商业银行..
建设开放银行, 加速推进科技金融战略
开放银行的百信模式
打造数字化“甲胄” 搭建多商业生态共享..
把握风险底线,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布局生态,拥抱场景, 建设具备“中国特..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