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9年9月
奋斗廿载初心不忘, 砥砺前行使命光荣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总经理刘方洲

  站在“9991工程”二十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数据中心将继承好的传统,发扬好的作风,保持昂扬斗志,不断攻坚克难,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和谐高效”的智能化数据中心目标坚实迈进。

  1999年9月1日,总行正式启动数据集中工程——“9991工程”,这是一项对工商银行乃至我国金融业科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也是当时工商银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范围最广泛的一个项目。随着工程的推进,2000年10月18日,总行印发《关于设立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的通知》,2000年11月10日,时任行长姜建清及副行长李礼辉为数据中心(上海)揭牌,同时为园区建设工程奠基,数据中心(上海)正式成立。中心始终坚持安全生产,不断开拓创新,逐步承担起全集团信息系统生产运维管理、托管服务、基础架构技术研究,运维工具研发以及全集团信息安全一道防线等职责,为工商银行的转型发展和产品创新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生产运营平台。

  一、忆往昔,筚路蓝缕创辉煌

  “9991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个庞大艰巨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数据中心(上海)作为工程的主阵地之一,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抽调人员,统筹安排,全面推进,一方面利用上海分行电子计算中心原有的场地、环境开展挂接工程及应用推广工作,另一方面抓紧推进新园区土建工程的建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心专门成立了由总经理室直管的VSE挂接工作小组、OS/390挂接工作小组和基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方案,通报工作进度,沟通各方情况,确保了大集中工程的各项工作能根据总行部署序时推进。2000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上海分行的储蓄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由原来的9672/R44/R63主机系统迁移至新的9672/X37主机系统,主机系统整体切换成功!2000年11月4日凌晨,厦门分行挂接工程正式启动;5日8时,厦门分行的储蓄业务正式对外营业;6日,厦门分行所有对公网点首日对外营业,情况正常,挂接工程首战告捷!从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27日,数据中心(上海)先后完成上海、厦门、海南、三峡、安徽、广西、江西、总行票据营业部、浙江、宁波、福建、深圳、广东、江苏、苏州、湖南、湖北等17家单位的挂接,与数据中心(北京)建成互相连接、互为备份的两大数据中心,全行的数据和业务处理统一集中到两大数据中心。

  数据大集中的这两年多里,中心应用、系统、网络和设备等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对系统的技术、环境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压力面前,他们敢于挑战,勇于拼搏,变困难为动力,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挂接,同时交叉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了CB2000综合业务系统一、二期工程的投产工作。为了工程建设,许多同志放弃了节假日,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两年来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人员远离家乡,有的才新婚几个月就离开了故乡;有些青年技术骨干推迟了婚期,有的技术人员生了病仍坚守在第一线;有些同志连孩子高考都没时间去关心陪伴,类似“三顾家门而不归”的事迹屡见不鲜。“9991工程”锻造了数据中心(上海)干部员工队伍勤于探索、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也积淀了中心安全、稳定、高效、追求卓越的文化基因。

  在数据大集中工程完成之后,2004年9月,中心进一步实施数据中心整合工程,成为全行集中的信息系统生产运行中心;2006年11月完成核心应用系统重构工程,实现生产系统逻辑上的整合,真正实现数据大集中。随着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2007年9月境外综合业务系统成功投产,数据中心(上海)开始承担境外机构生产运行任务;2009年9月成功与海外数据中心整合,中心服务范围拓展至工商银行境内外所有机构。

  中心应“9991工程”而生,在第一个创业的十年,不仅圆满完成了这项令人瞩目的工程,更通过创新发展构建了国内同业最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中心不断加强生产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并行耦合系统,极大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安全可靠性;不断优化生产系统结构和性能,提升生产运行处理能力,形成了“同城+异地”的灾备体系,建成了基于IP整合技术的覆盖全行的三级网络体系架构,有力地支持了全行的经营转型,推动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在探索中前进,数据中心(上海)还形成了当时国内同业最完善、最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一是健全生产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全行一体化的事件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规范,通过全行统一的服务台系统实现对事件、问题和变更的电子流程管理。建立了数据中心对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远程监控和操作平台,提升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推进生产运行管理自动化建设,建成了全行统一的ECC总控中心,实现对全行生产运行的自动化监控和一体化管理,集中监控平台监控范围基本覆盖各类系统平台,并全面实现应用批量自动化。三是适应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要求,建成亚太、欧非、美洲三个时区的全球生产运行模式,实现对境外机构的远程技术支持。中心确保了全行生产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成长为国内银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管理最完善的大型数据中心之一。

  二、看今朝,接续奋斗结硕果

  数据中心(上海)伴随工商银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成长,随着金融科技改革推进,数据中心(上海)于2019年5月更名为数据中心。中心始终站在全行发展的高度推进科技进步,以数据大集中工程为机遇,服务全行集约化、信息化经营发展。

  数据中心深刻认识到数据大集中同时带来的运营风险集中,将“安全生产运行第一”“第一时间恢复生产”作为首要工作原则,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强化全行生产运行的一体化、精细化程度。目前,中心运维服务对象为全行37家境内分行、48家境外机构以及18家托管单位,并与人行清算组织、银联、支付宝等795家第三方机构外联合作,全行核心信息系统工作日均业务量将近5亿笔。通过持续提升生产运营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完善IT运维服务流程,近年来,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9%的高水平。中心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认证和ISO20000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构筑了严密的外网安全防御系统和完整的客户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客户信息数据安全。

  数据中心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巩固技术领先优势。自2009年起开始“两地三中心”工程建设,至2014年最终实现了国内最高等级的灾备体系,进一步优化了生产中心布局,完善了业务连续性运行机制,提高了防范和抵御更大风险的能力。2018年,中心全面投产主机新一代双活架构,实现系统级数据零丢失,同城双系统解耦,主机系统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再次取得新突破,为工商银行多时区全球业务不间断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更好地支撑未来金融发展,工商银行成立7大创新实验室,数据中心承接的主机平台网络创新实验室以及设备及机房基础设施创新实验室,已在多中心多活、云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绿色机房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数据中心参与或承担的多个项目获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银保监会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课题奖,共持有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三、致未来,初心不忘立新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工商银行正全力打造生态开放化、服务智能化、交易全球化、创新自主化的e-ICBC智慧银行,数据中心也正在从以“安全、稳定、高效”为核心的IT运维向以“体验、效率、效益”为核心的IT运营转型。展望未来,中心将在坚守安全和质量底线的前提下,兼顾效率和成本,最终实现价值创造。

  一是坚持安全生产第一原则,严控风险,落实生产管理一体化要求,优化生产运维管理流程,完善生产运维管理手段,确保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守住安全生产生命线。

  二是以客户和业务为导向,创新生产运营组织机制,推动运维部门与研发测试部门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合力,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向客户交付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深化新技术研究与运用,提高运维数据信息价值贡献,促进运维领域技术全面转型升级,支撑全行新技术体系框架,以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打造更富效率,更具能力的运维技术支撑平台。

  四是加强科技资产、环境资源和性能容量的统筹及前瞻性管理,建立一套上下联动,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管理办法,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在服务创新和成本控制之间建立有效平衡。

  五是服务金融科技大格局,以客户需求驱动、场景需求驱动和数据分析驱动,加快生产运营核心能力建设。关注产品服务、关注客户体验、关注市场变化,以科技赋能金融,向经营输出服务。

  站在“9991工程”二十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数据中心将继承好的传统,发扬好的作风,保持昂扬斗志,不断攻坚克难,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和谐高效”的智能化数据中心目标坚实迈进。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9年09期目录
廿载春秋,砥砺前行 工行信息化发展再谱..
科技驱动,不负耕耘结硕果 创新领跑,立..
奋斗廿载初心不忘, 砥砺前行使命光荣
跨越信息化建设二十载 见证永不停歇的脚..
数据集中建伟业 智慧银行谱新章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