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0年3月
励精图治,打造科技赋能新形态——工银亚洲信息科技回顾与展望

  作者:工银亚洲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唐斌、工银亚洲金融科技部副总经理潘金国

 

工银亚洲金融科技部总经理 唐斌

 

  银行4.0时代,为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趋势,银行业态将进一步深刻变革,银行服务模式、产品形态、管理方式将快速转型。同时,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同质化将更加明显,同业竞争愈演愈烈,各家银行普遍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发展战略。在当下及未来,当社会各界对金融科技手段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时,技术运用的先发优势将不再明显甚至消失,而如何将金融科技手段与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以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成为各家银行比拼的重点。

  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起点,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过去的几年内,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从后台转向前台,已经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引擎、防范金融风险的新利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途径。展望2020年,银行将继续拥抱金融科技浪潮,但如何运用好金融科技,让科技驱动金融转型升级、推动业务创新发展,确保不被拍死在沙滩上,而是永立浪潮之巅,对银行来说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唯有回归初心,潜心研究与沉淀,进行自上而下地、全面系统地规划与实施,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全面赋能经营发展。

  一、我们是传统银行,我们不是传统银行

  1994年,比尔·盖茨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他认为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银行必将和恐龙一样,难逃消失的命运。《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KevinKelly)也曾说:“传统银行20年内必将消失。”马云也曾经说过:“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

  如今,对于非银行业甚至是后来的网络银行、虚拟银行来说,我们确实属于“传统银行”,依然按照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的模式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依然有物理网点,依然作为信用中介存在。同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拿今天和并不是很多年以前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了。通过积极拥抱新科技、新理念,不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将科技和金融融合,时至今日,银行提供的服务空间、服务时间、服务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不再是“传统银行”。

  1.业界大势——无科技不金融

  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科技正以迅猛态势重塑金融行业生态,金融同业更是纷纷以金融科技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无科技不金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经过几年来全方位、立体式的迅猛发展,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对“金融科技”这几个字已经感觉很熟悉,甚至非专业人士都可以掰着手指头讲讲ABCDI。这也说明,金融科技已逐渐从神坛步入凡间,进入大众的视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情景不再。一些金融科技产品如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智能投顾、机器人分析师、机器人客服、快速借贷、指纹登录、人脸识别等,均已被老百姓广泛、熟练地使用,一些产品甚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牢不可分。

  2.香港特区——快速跟进、迎头赶上

  与处于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第一梯队的中国内地相比,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前几年是落后的。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站在中国内地这一巨人的肩膀上,跟进、追赶的速度非常快,一些领域已经与国际领先国家和地区相差无几甚至齐头并进。

  近几年来,一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金融科技支持政策,监管态度正从“保守审慎”向“鼓励合规创新”转变。以2015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金融科技督导小组并向创新及科技基金额外注资50亿港元为起点,以2017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7项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举措为里程碑,香港开启了智慧银行发展新纪元,形成了旨在紧贴全球银行服务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多方合作共同提供创新综合服务的大环境,并推出了区块链、OpenAPI、虚拟银行等一系列政策平台。同时,香港各家银行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移动支付已司空见惯,生物认证产品也已遍地开花,机器人客服已屡见不鲜,区块链产品和OpenAPI已破茧而出,首家虚拟银行也在2019年底推出了服务。

  3.工银亚洲——励精图治、效果初现

  工银亚洲近年来持续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与投入,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通过前瞻规划、准确目标、合理手段、科学统筹,逐步摆脱旧有思路、体系、系统限制,探索科技创新浪潮中的发展模式,在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近两年有关成果开始显现,一些新技术实现市场领先,部分产品实现市场首发,科技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工银亚洲画像的特色标志。

  在规划理念方面,以“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促进转型”为战略目标,以解决问题和痛点为导向,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金融运营效率为宗旨,开展本地务实创新。

  在建设策略方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更加开放融合的态度,以自主研发为主,充分借鉴总行研发成果,并增强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和市场成熟产品的引入。

  在能力完善方面,全面掌握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力。在创新应用方面,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尊重市场客观规律,适时研发推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首推或行业领先的创新产品,包括eKYC线上开户、ATM无卡取款、融e借线上快速贷款、智能终端、智能POS、跨境缴费平台、智能客服、区块链跨境汇款、要客识别等,给香港本地客户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与用户体验,有效提升了工银亚洲的客户服务能力和品牌形象。

  二、2020——金融科技新形态来临

  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处于改革创新的加速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4.0时代,为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趋势,银行业态将进一步深刻变革,银行服务模式、产品形态、管理方式将快速转型。同时,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同质化将更加明显,同业竞争愈演愈烈,各家银行普遍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发展战略。在当下及未来,当社会各界对金融科技手段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解时,技术运用的先发优势将不再明显甚至消失,而如何将金融科技手段与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以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成为各家银行比拼的重点。

  1.围绕全行战略,把握合理节奏,快速求新求变

  一是要围绕全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全行金融科技的目标蓝图,制定各业务经营板块、综合管理及支持保障板块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思路及举措,以及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并配套确定相关资源配置与支持保障工作安排。

  二是合理分批推进各项研究实施工作。保持研究一批、规划一批、实施一批的研究实施节奏,将规划和实施紧密结合,按照先易后难、先急迫后普通、远近结合的原则,有序分批推进,并保证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三是要洞悉趋势、顺势而为、迅速求变、主动求变。从信用卡到ATM、POS,再到后来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银行一直以来都有洞悉趋势、求新谋变的基因,也是新技术的勇敢尝试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前,金融科技新成果在生产生活各领域遍地开花,新形势、新做法、新方式不断涌现,唯有对趋势快速响应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如在目前的肺炎疫情中,线上化、远程协同等概念和方式日渐突出,未来应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银行也要顺势而为、迅速求变。

  2.理念先进,架构合理,快速、有效、灵活地支持业务定制

  银行最需要的是通过科技的应用对原有的业务进行优化,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形成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所有的出发点和基础都会集中到信息系统上,这就需要银行的金融科技部门从技术角度思考业务创新,不断夯实信息系统根基,既要有适应未来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强大且灵活的系统架构,又要有快速响应的创新研发交付能力。

  在技术体系上,采用自研和引入双轮驱动,布局关键技术,推进信息系统技术升级,同时采用跟随战略,不求最快,但求最好,稳妥推进创新技术在业务领域的探索和应用。

  在系统架构上,要持续深入推进IT架构转型,建设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互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架构,包括技术、数据、安全、对接模式等。以数据为例,银行通常拥有大量的数据,但由于数据质量以及存在较多非结构化数据等原因,数据的直接应用价值不大,为了建立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互相结合的数据架构,我们就需要全面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搭建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形成标准化的数据资产;对海量多维数据进行清洗、整合、统一,同时建立专业数据分析师队伍,进行数据分析,挖潜数据价值;将不同业务、系统、渠道产生的数据统一集中存储,形成统一数据集市和数据湖,打通各领域数据孤岛;搭建全行数据共享平台,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标准化发布,满足各层级用户查询、监测、分析等需求;持续强化数据在各业务场景和领域的分析应用,盘活数据资产,真正做到“数据资产化、决策数据化”,打造核心服务与竞争能力。

  在交付能力建设上,关键是建立可复用共享的核心能力、更合理地利用技术资源、有效减少重复造轮子,重复建系统的现象,提升研发交付能力、提升研发质量、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对业务需求的灵活支持和快速响应。具体可采用产品化、平台化、参数化、注重UI/Ux的理念和做法。一是产品化,先将项目需求提炼为产品需求,再将软件(事物)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可替换的、具有预定功能的模块,每个模块实现一个功能,各模块通过接口组成在一起,实现松耦合,再将模块服务化,形成可调用的、可复用的软件资源,实现快速调用、快速组装。二是平台化,平台化有快速支撑、及时响应、抽象共性、边界清晰的优势,可解决业务应用共性问题,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借助平台化的力量可以事半功倍。三是参数化,将业务及技术可变因素充分提炼,形成软件服务内部参数,通过服务内部的参数化以及服务间流程的灵活组装,使代码最大限度地得以复用,提升对业务需求的响应能力,实现产品研发快速上线。四是注重UI/Ux,仅实现功能不注意用户体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功能再强大的系统,如果UI/Ux不好导致用户不用,那么所有的系统建设成果都等于零,只有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才能留住客户、吸引客户。

  工银亚洲在此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积累沉淀,并全面贯彻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例如:打造形成完整的DevOps能力体系,全面实施分布式系统架构;采用产品化理念研发了银证转账系统,采用平台化理念打造了一批业务和技术处理的灵活通用平台,包括搭建图形化业务流程处理平台、生物特征识别认证平台、OpenAPI平台、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等技术平台,以及营销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代收代付平台、境内外缴费平台、通用审批平台等业务平台。

  3.开放、融合、赋能

  一是开放,要开放一切需要开放的渠道。除了开放自身的渠道外,还要积极拓展外部渠道,使业务从闭环走向双向开放,既将多元的泛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引进来,也主动走出去对接外面的生态,将金融服务嵌入外部场景,以高频生活场景带动低频金融场景。例如,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OpenAPI等方式对外暴露更多的银行服务,方便有需要的第三方使用;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借助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交平台,在其上主动推出银行服务。

  二是融合,要融合一切可以融合的力量,包括科技与业务的融合、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等。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各自向对方多走一步,培养既懂科技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过程需要科技与业务各自挖掘潜力、发挥专业优势,不断磨合,形成默契。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双方互为场景、互为客户、互为生态,金融产品和行业服务共同创新互相融合。不同文化的融合,境外机构或境内机构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产品创新等方面要理解尊重文化差异,融合文化差异。

  三是赋能,要赋能一切值得赋能的场景。科技赋能的关键,除了场景,还是场景。要结合服务市场情况,深入挖掘一切值得赋能的场景。小到工银亚洲所在的香港市场,最近社会环境和商业市场不断恶化,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和经营压力,香港银行业也未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这一块值得赋能的场景很多;中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购买港澳理财产品、金融市场产品的意愿较高,港澳居民在内地进行移动支付的需求同样也高;大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中高端客户对资产全球配置的需求场景,跨国企业对资金全球流动的需求场景等。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0年第03期目录
2020年金融科技瞭望
打造数字中台体系 加速银行转型发展
深入金融科技应用 赋能银行高质量发展
励精图治,打造科技赋能新形态——工银亚..
励精图治,打造科技赋能新形态——工银亚..
科技赋能阳光数字化转型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