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0年7月
深耕区域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赋能”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云支付中心总经理 齐亚斌

  近期国内金融行业最热门的话题除了数字货币之外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特指省级联社及其辖属的农商行、农联社,不含村镇银行)改革了,据可靠消息,已有五个省将省联社的改革方案上报国务院,方案大体一致, 核心点是省联社通过股权与县级农商行建立管理关系, 以便进一步加强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上一次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始于1996 年的“行社分家”,到2003 年国务院最终确定成立省(区)联社管理辖区内的县域农信法人机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到2019 年末,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为37.38 万亿,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2.36%,若把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其已是中国第一大的金融机构。

  这十几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取得的发展成效,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这其中, 信息系统的支撑也是关键要素之一。自2003 年开始成立省(区)联社,农村金融机构开始以省为单位建立综合业务系统,到2007 年,基本完成了系统的省级集中建设;到2010 年7 月,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为依托, 完成了农村金融机构8 万个(目前已经缩减为7 万个) 营业网点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全国农信机构的逻辑数据大集中,为后来的集中接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网联、人民币跨境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奠定基础, 形成目前30 个省级、18 个市(县)级综合业务系统及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构成的、复杂的IT 系统。

  近20 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紧随其他商业银行的步伐,系统由无到有、由简至繁,建成了可以满足客户需要、足以支撑业务发展的综合业务系统,总体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85%(2019 年末的统计数字)。今年6 月,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与中国零售金融智库联合发布2020 年“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TOP 100”榜单,黑龙江农信、浙江农信、江苏农信、陕西农信、福建农信5 家机构进入前20 名, 分别位列第13、14、16、17、18。虽然这类机构的评测不一定能全面体现真实的情况,有较大的片面性,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在金融业逐步渗透应用,最大的变化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渗透提供了便利,当下,农村金融市场已是群雄逐鹿,竞争渐趋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守住自身的本土优势地位,如何结合地缘优势及自身业务特点, 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构建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发展,是农村金融机构当前面临的并将持续面对的难题。随之而来的是IT 部门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与业务发展需要相匹配且又契合Bank4.0 时代特点的新一代金融科技架构,以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还要满足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

  商品经济社会注定存在贫富差异,中国也一样,有大企业、小企业,有富人、穷人,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大企业与小企业(富人与穷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之提供服务的商业机构也是不同的,比较明显的是酒店业,有快捷酒店,也有星级酒店,各自服务的客户群体很明晰。银行业也一样,只是银行之间的差异、边界不是那么明显,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六大国有银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其他城商行、农商银行、农联社、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城商行之间、农商银行之间的差异巨大,此处只是简单列举,并非明确的分类),实际上都有各自的主要客户群。

  IT 系统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要建设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IT 系统,即所谓量身打造。农村金融机构科技转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主要客户群, 围绕客户的需求,制定IT 系统发展路径。

  目前,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共有47 套综合业务系统, 贵阳农商行正在建设第48 套,预计年内将投产。从整体上看,IT 建设投入分散、总量巨大、重复浪费、成效低下,且各个机构的运维管理水平、需求满足效率、新业务开发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与业务上最大的竞争对手邮政储蓄银行相比,这将是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的业务竞争中,IT 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集中式大一统的综合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最优模式,全国农村金融机构也搞全国大集中,从技术上、业务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模式错综复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具备这样的号召力,短期内这个目标只能是畅想一下。退而求其次,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依托农信银中心实现农村金融机构一体化发展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 是2006 年由31 家省级农信机构发起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特许清算机构,2006 年的支付清算业务笔数是96 万笔,2019 年支付清算业务笔数是176 亿笔, 特别是2017 年以来,在“两轮一轴”的战略指导下业务取得飞速发展,业务量平均每年翻一番。从2006 年4 至2010 年7 月,实现全国农信机构8 万网点的互联互通, 实现了线下一体化。从2008 年开始,着手建设云支付平台,包含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聚合支付、数字证书等系统,附加跨行资金归集、银企直连、云缴费等功能,及时满足了农信机构的客户支付服务需求, 减少了大量重复投资。2020 年,农信银中心将对上述系统进行整合再造,以“一个系统,多种渠道,交易集中, 数据分散”的视角建设新一代的云支付系统。采取“交易和前台在农信银中心,数据和后台在省联社”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既适应各农信机构独立法人、独立经营的现实情况,又面向农信机构客户提供一致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此外,农信银中心采取多法人机构共享业务系统的方式,由农信银中心开展系统建设、日常运营维护,协同部分省级联社集中接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上海票据交易系统、清算总中心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银联、网联,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成本。2020 年,农信银中心将协同全国农村金融机构“一点接入”清算总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公司、互联网金融协会、百行征信等系统,继续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布局,增加信息渠道布局,“一点接入”在技术上依托金融基础设施的“多活” 技术设施和交易机制(如网联的“三地六中心”),构建了一个具备电信级质量保障水平的智能交易路由,极大保障业务连续性,通过农信银中心这一纽带,实现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横向联合,分工合作

  网络技术、云服务应用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分工以及信息传播的共享性、及时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出现同质化,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质化程度更高。除了核心账户系统之外的系统,不需要每个系统都自建,可以使用其他机构的系统,且农村金融机构26 个省(区)联社的系统本身就是多法人应用的, 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可以快速开通业务。比如广东联社、浙江联社建立了各类管理系统,其他省(区)联社就不需要再建了,直接应用、支付相应的费用可双方都受益。近期,大型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科技公司,如工银科技、建信金科等,对外部机构输出技术服务,将其部分系统对外部银行提供托管等多样化服务,这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也是一种选择。加强横向业务合作,比如IT 规划的咨询,相同的硬件采购、相同的系统建设等,进行联合招标,可降低成本。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利于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及数据、系统共享。

三、省(区)联社系统柔性化架构,支持分散开发

  农村金融机构26 个省(区)联社的系统,辖区内多家农商行或农信联社应用其系统。由于法人机构间业务需求的差异,导致其对IT 系统个性化要求,省(区) 联社的系统应支持混合开发模式,提供开放接口,允许具备一定开发能力的法人机构自主开发个性化业务。省(区)联社的科技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把法人机构当做客户来对待,消除法人机构自建系统的冲动。

四、采取多项措施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技人员数量偏少的问题,近几年科技人员流失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内部,相对其工作强度及所承担的责任,科技人员待遇是偏低的,应提高其待遇。这个问题谈了十多年,农村金融机构从成立科技部门那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基本成为共识,各机构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措施, 比如提高科技部门考核绩效系数、科技人员加班补贴等, 但实际科技人员的收入并未增加多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保持科技队伍稳定,吸引优秀人员加入, 可以考虑成立科技公司,独立于省(区)联社,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先有足够吸引人的工资待遇,再谈“情怀”。

五、深耕细作满足辖区内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按照监管的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辖区内的客户。监管机构对26 个省(区) 的农商行、农联社提出贷款不出县、资金不出省的要求, 切实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深耕细作,满足辖区内客户金融服务,不贪大求洋,而是追求小而美。发挥营业网点多、覆盖面广、贴近客户的优势, 建立辖区内全量客户信息库,为白名单客户服务,严控业务风险。关注弱势群体的金融业务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践行金融普惠,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支撑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货币不久将在全国推广应用,支付业务将发生剧变,农信银中心6 月初与数字货币研究所进行业务交流,已经着手进行一点接入的准备工作。农村金融机构应顺势发展,加强横向联合,坚持不断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赋能”,直面越来越严酷的竞争,更好应对短期与中长期的挑战。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0年第07期目录
深耕“三农”市场 探索差异化转型之路
坚定科技创新自信 勇闯数字化转型之路—..
聚焦地缘化金融服务场景优势 借力金融科..
福建农信差异化科技发展转型探索与实践
重塑金融科技架构体系 践行差异化科技转..
厚积薄发 基于底层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探索..
深耕区域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推动数字化..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