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2年10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邮储银行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以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业务集约化运营改革为支撑,不断提高科技赋能、产品创新、风险管控和队伍建设水平,打造出一批技术先进、效果突出、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典型项目,进一步推动“三农”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一、筑牢基础,走稳产品创新“转型之路”

  1.依托创新技术手段,促进金融服务数字化

  一是建设信贷业务平台,持续提升“三农”金融供给能力。邮储银行构建了产品可灵活装配的端到端全流程数字化信贷业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渠道,持续丰富服务场景,大力发展“极速贷”“E捷贷”“小微易贷”等线上金融产品,推出面向种植、养殖、农机购买、涉农个体经营等多类场景的线上小额贷款产品,通过“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腿”的方式将“三农”信贷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6月末,邮储银行小额贷款本年线上放款笔数占比近95%。

  二是投产上线统一授信管理系统,全面支持“三农”授信业务发展。邮储银行依托统一授信管理系统,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管理、统一视图,为“三农”金融客户提供差异化、全方位的产品服务,支持产品、机构、客户差异化审批授权智能控制,大幅提升了授信效率。

  三是打造综合营销平台(CRM),为“三农”金融客户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邮储银行建设了全行统一的跨条线、多渠道和全流程的综合营销平台,推进农村客户分层分类管理,构建农村客群的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经理对白名单客户的精准服务。

  2.融合线上线下渠道,促进金融服务普惠化

  一是把“窗口服务”转变为“门口服务”。邮储银行积极推进传统业务模式与新技术的融合,以移动展业为载体,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移动定位等技术,实现小额贷款申请、审批、放款、贷后管理全流程线上化。客户经理带着移动展业设备,在田间地头即可完成现场签约、现场放款,为农村客户提供既有温度又有速度的金融服务。

  二是做好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邮储银行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方法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打造了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优化个人客户业务办理流程,大幅提升系统处理能力,为广大“三农”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持续加大手机银行在县域的推广力度,将手机银行打造成集金融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延伸移动支付服务触角,开展县域地区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行动,积极推动二维码支付、手机PAY、数字人民币支付等功能在商超、餐饮、教育、医疗等县域重要便民场景的广泛应用;借助开放式缴费平台提供水电气缴费功能,有效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均等化。

  3.深化数据挖掘应用,促进营销服务精准化

  一是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营销平台。邮储银行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实现渠道和营销服务的统一调度。在线上渠道,针对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的白名单客户,通过手机银行、短信、智能外呼等营销方式进行精准触达;在线下渠道,通过网点、关键人等方式进行重点营销,提高获客能力。

  二是打造移动端营销工具,开发“营销地图”。在触达率高的线下营销模式中,邮储银行为客户经理智能匹配营销策略和活动,使“营销地图”实现了机构对客户营销触达效果的自动统计和科学化管理。同时,邮储银行建立了营销响应跟踪和评估机制,动态掌握不同渠道、机构、人员的营销转化效果,据此完善营销策略,对营销进行闭环管理。

二、延伸触角,激活金融生态“神经末梢”

  1.政银联动,推动生态金融建设走深走实

  政银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也是持续加大“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力度的重要举措。为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凝聚政银共建合力,邮储银行依托“邮储大脑”,运用图像识别、身份核验等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人工+数字化”优势,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自下而上,发挥线下资源优势,积极走访各级政府,搭建银村合作平台,通过下村下户方式,采集村户信息,评定信用户,建设信用村,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便捷高效的线上贷款服务。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利用大数据开展行政村信用评价。通过深度挖掘存量客户信息,完善涉农客户标签,刻画行政村数据画像。探索建立高效精准的“小额度、广覆盖”的主动授信机制,努力追逐“让绝大多数农户都有邮储银行授信”的梦想。截至2022年6月末,邮储银行共建设信用村30.41万个,评定信用户486.15万户。

  2.银企协作,打造产业金融模式见行见效

  围绕农业龙头企业,邮储银行充分发挥邮政集团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优势,提供全链条、全流程、全产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销售难、运输难的问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金融模式。

  一是依托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间“多级信用可信传递”,为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提供信贷支持,以金融服务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二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数据共享、科技赋能、内外协同为纽带,形成“数据层+风控层+产品层+场景层”的四维数字化产业链融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邮e链”产业链金融服务管理平台,支持银企互联、批量获客,实现资金、信息闭环管理,并为客户提供在线签约、支用、还款等线上化服务。

  目前,邮储银行已与中化、中粮等企业实现系统平台互联,覆盖农林牧渔业、批发业、零售业等众多领域,助力农户、合作社等涉农经营主体增产增收。

  3.邮银互促,推进协同金融机制落实落细

  邮储银行依托邮政集团资源禀赋,围绕“村社户企店”五大重点客群,构建不同的嵌入场景,通过资源共享、渠道复用、业务叠加、协同研发、风险共防的邮银协同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搭建“数字+科技”的惠农服务平台。将中邮惠农App作为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销售难、运输难等问题的协同服务平台,提供集农村信贷、电商销售、农资农技、寄递和权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不断深化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二是构建“产品+场景”的惠农协同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资金、寄递物流、电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打造“产业+金融”“电商+寄递”“农资+农技”的惠农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在生产经营、消费等不同业态下的多元需求。

三、整合要素,构筑运营风控“闭环链条”

  1.加快推进数字化运营,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一是落地实施审批集约化改革。邮储银行运用邮储大脑机器学习平台智能决策技术,强化内外部数字化基础及场景化数据应用,逐步推动标准化业务线上自动化审批。

  二是加快推进贷后运营体系改革。邮储银行将智能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还款提醒、客户回访等贷后场景,推广移动展业贷后管理、手机银行自主贷后管理等功能,改进贷后作业方式;构建总、分、支联动的小额贷款差异化贷后集中运营体系,提升贷后管理质效。

  2.健全智能化风控体系,保障业务稳健发展

  邮储银行以“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强客户风险分析,完善和优化客户风险预警评估等模型,夯实智能化风控体系,提高风险管控的前瞻性、及时性、有效性。

  一是基于智能风控技术建成“3×3×3”信用乡村评估体系。实现“自有+产业+政府”三个层次的全面数据采集,设计“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村+产业区域”三类主体的智能风控评估方案,实现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三大风险的防控升级。

  二是构建风险智能监控预警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行内外数据,实施360°立体化、全生命周期智能监控,持续丰富和优化风险预警模型,提高系统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率。

  三是提高移动展业风险技防能力。通过移动展业设备的“双录”功能,搭载智能化风控工具,加强对业务处理过程的数字化监控。

  四是积极探索新技防手段。运用卫星测绘、物联网、位置服务、电子围栏、耳标等技术,加强生物资产抵押品等可视化管理,提升技防水平。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奋楫者先,创新者强。邮储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为引领,加快落实“三农”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聚焦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发挥数据驱动作用,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同时,邮储银行将充分发挥与邮政集团的协同优势,创新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产品和技术,着力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核心项目建设,致力把邮储银行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服务乡村振兴数字生态银行。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10期目录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践行高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邮储..
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吴永飞:服务国家发展..
恒丰银行首席运营官徐彤:高质量推进数字..
九江银行行长肖璟: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探..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沈栋:农业产业链融资..
苏州银行副行长张小玉:打造特色金融服务..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