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金融动能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凡 日期:2024/7/23
自2021年进入第五个五年规划以来,厦门国际银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啃硬骨、涉险滩,着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开启一系列管理变革与转型升级。大力固本培元、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布局长远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举措,无不折射出该行刀刃向内革新图强和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
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底、手上有法、脚下有力,方能稳健前行。
“心中有底”,即心中拥有清晰明确的战略方向。厦门国际银行走进一线、走进市场,帮助基层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理顺机构发展的难点、堵点,向市场和客户取经,培育推动银行发展的增长点,奠定银行的发展方向。
该行紧跟政策导向,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总纲,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国家及分行所在地的现代化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展产业专业化策略研究,进一步细分重点支持赛道,制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基础客户的“KEB”客户分层策略,并打造“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产业专业化贷款较年初净增144亿元、其中供应链融资业务合计实现投放35.8亿元,“两链两客”(供应链、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上客户)业务成为今年以来净增的第一大动力。
“手上有法”,即手中握有卓有成效的战术方法。厦门国际银行在谋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系统性启动管理方面的改革转型,从思想上、机制上、组织架构上、业务流程上,破除制约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与梗阻,提升对内经营管理水平与对客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对内管理方面,破除部门壁垒,实施“八个统一、六个联动”,从打破“部门墙、机构壁”入手,发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精神,向本位主义、故步自封宣战,充分整合前中后台、境内外三地机构的共识、资源与力量,从顶层设计层面“拧成一股绳”。
在对客服务方面,推动客户旅程重塑,从每一项开户、每一笔汇款以及每一笔贷款的全流程入手,不断提升客户体验。2023年该行对12条客户旅程开展系统性重塑,从制度、流程、模式、科技等维度多措并举,操作环节总数平均减少约58%,单笔业务端到端总耗时平均减少约62%。
“脚下有力”,即脚下具有强大稳定的内生动力。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倾听基层心声,持续完善人才梯队建设,让银行从一线基层得到绵绵不绝的改革发展动力。
该行通过线上国行“星空社区”、线下座谈会等形式,问计于一线、问需于基层,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推动总分支行、境内外各层级干部职工间的灵活流动,在为银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促进各条线间的双向理解、换位思考与资源融合,号召全体员工“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拥抱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近年来,厦门国际银行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进行“数字革命”,持续提升智慧经营效能。
在组织机制方面,该行成立了“数字化发展与客户旅程转型委员会”,以此统筹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逐步设立业务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敏捷团队,并建立起“科技派驻机制”加强总分行科技与业务融合。
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该行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产品服务,针对不同客户量身打造数字化特色产品和场景金融服务。
发力华侨金融,服务对外开放,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与生俱来的华侨基因,为厦门国际银行打响“华侨金融”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行充分发挥福建、广东等侨乡作用,加强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机构联动,深度服务华侨华人客群,致力打造成为“华侨金融优选银行”。围绕涉侨金融服务,该行积极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方面,该行通过在总、分行及附属机构成立华侨金融部,打造涵盖侨商、侨企、侨校以及各类侨务组织的华侨金融生态圈,多措并举打造服务侨胞侨眷、侨商侨企的坚实桥梁。
另一方面,该行全面锻造华侨特色产品服务体系,通过新标准不断扩大华侨客户触达面。2024年6月末,该行集团华侨金融业务量超1800亿元,华侨客户总数已突破8.8万户大关。
在跨境金融方面,该行深耕跨境业务多年,凭借“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布局优势,发挥三地机构特色化、差异化优势以及牌照优势,通过境内外联动协同,先后推出多款产品,助力中资企业拓宽境外融资渠道、提升中资企业国际影响力,以实际行动推动闽港澳金融深化合作。截至目前,该行国际化业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深化改革不停息,服务开放不止步。厦门国际银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坚持守正创新、敢于刀刃向内,在健全灵活高效机制体制、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深耕,进一步激发自身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接下来,厦门国际银行还将继续高举华侨金融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金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