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时空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中小银行展望互联网金融下半场:搭平台建生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作者:  日期:2017/8/27

  (原标题:中小银行展望互联网金融下半场:搭平台、建生态)

  科技驱动带来了人的行为与选择习惯的变化,传统银行网点重要性被削弱,银行渠道的变革势在必行。

  此前已有工农中建等传统大银行密集牵手BATJ互联网巨头,在当前监管收紧、套利空间不再的大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银行迎战互联网金融的思路是什么?

  近日,在“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窦云红表示,展望互联网金融2.0,银行抢滩网络金融,要做到银行与网络金融有效融合。中信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吴军认为,搭平台、建生态是目标。

  未来渠道是线下线上融合

  顺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走,同时银行要找到自身的资源禀赋。江苏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蒋建明说:“第一,互联网的趋势是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其次,银行自身要找到自身的资源禀赋。”蒋建明表示,银行要把线下需迁徙的“应迁尽迁”,使线下线上有效融合。

  目前,仍有一些服务脱离不了网点,比如银行理财的风险评估、对公账户等。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营总监尚阳表示,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标准化的服务,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替代不了监管要求的强制性规定,所以网点未来的变化会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在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甚至在产品的交付方式上发生改变,但是网点不会消亡。

  窦云红认为,未来网点会是场景化的存在。随着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包括其他相关辅助技术的实现,在符合监管要求下,线上化的服务会进一步加强。网点对于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以及让客户满足亲临场景化的服务,两者会实现更好的线上线下融合。

  除此,未来网点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吴军表示,搭平台、建生态是目标。银行的金融服务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电子渠道未来的发展是要以非金融服务来带动金融服务,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电子渠道不仅仅是提供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连接能力,更需要把电子渠道做成一个平台,连接能力还应包括银行和它的同业、银行和一些外部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包括跟大家衣食住行等等相关的各种非金融类服务。依托于电子银行、手机银行搭建更丰富的衣食住行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日常生活。

  线上与线下、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被认为是银行渠道变革的必经之路,但在银行纷纷抢摊网络金融新阵地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能否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蒋建明认为,“我没有想象移动互联网变化会这么大,往前看十年二十年网点还会不会存在,我不敢说。”

  防范新风险 迎接功能监管年

  在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了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的金融工作方向。同时,确立了金融监管将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以功能监管来应对混业现状。

  如今,混业经营越来越多,机构监管出现空白地带。吴军认为,功能监管是一种方向,有助于回归金融本源,关注金融本质,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不过银行大佬也纷纷表示,功能监管对于网络银行本身并无影响。蒋建明表示,无论是机构监管还是功能监管,从正规的机构来看,银行一直是好孩子。民生金服总裁侯本旗也认为,功能监管对持牌的机构是好事。

  窦云红表示:“我更期待这种监管怎样能够借鉴沙盒监管的模式,鼓励创新,然后使创新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从监管的角度加大容错机制,这样使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正常的、合理的轨道上运行。”

  近几年,线上渠道在银行获客环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型APP平台以及垂直互联网渠道的综合利用正成为银行业的趋势,银行在提供新型网络金融服务时,由于模式、渠道、场景的改变,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风险点,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如何防范新的风险点?窦云红表示,要为客户提供便利,但不会以放弃风险底线来优化流程。

  她认为,互联网风险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不可预知性强,但银行相应的风险防范技术也在加强。比如以前的风险大部分以事后处理为主,现在则是事前和事中为主。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事前防范的一种主要手段,目前多方校对已经让人脸识别技术达到99%以上的准确率,包括声纹识别加上瞳孔、指纹多方面的复合性生物识别技术,前端的风控手段已经能够将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阻断。

  而事中的拦截也让很多风险被阻断。以华夏银行的反欺诈系统为例,2017年1-6月共拦截钓鱼网站、假冒APP 72个、欺诈的电信诈骗类1.33万笔,这些拦截掉的风险可能发生的资金在4000万元左右。

  吴军表示,在推出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的时,需要考虑哪些是通过技术手段防控的,哪些通过业务流程防控的,有时为了客户体验,也许会从事后留存上进行防范。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