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1年10月
中国银行业:调整、转型、变革、创新

本刊记者 周少晨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欧美债券危机已有加剧趋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内经济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通货膨胀压力短期难以缓解,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和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如何顺势而进?

2011 年9 月1 日下午,2011 中国国际金融展第十二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一年一度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在题为“稳健与提升——复杂国际经济环境下的中国金融形势展望”主题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蔡华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立军等先后发言。本刊记者发现,面对复杂的金融形势,“转变”、“调整”、“转型”、“变革”、“创新”等成为各位论坛嘉宾解读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李东荣:经济结构调整为金融业带来新机遇

2011 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近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上升:7 月CPI 同比上涨6.5%,P P I 同比上涨7.5%,分别创下37 个月和34 个月以来新高。李东荣指出,随着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各项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长期来看,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内需与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

李东荣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将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产生大量新的金融需求,我国金融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东荣强调,金融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应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并实现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是要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执行好差别化放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合力,银行、证券、保险业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发挥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既需要主要商业银行推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新的中小型银行机构,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面和供给能力,又需要加快推进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聚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途径,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

蔡华相 :转型和变革仍是发展主旋律

十一五期间,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资产规模增长了2.5 倍,整体加权平均资产、资本充足率从2005 年的4.91% 提升到2010年底的12.16%。不良贷款率由8.6% 下降到1.13%。国有大型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实现境内外公开上市,显著增强了经营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仅自身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无论是业务规模、管理能力还是服务水平、人员素质都有着明显差距,建设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仍然任重而道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导向更是对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将面临不得不改、非改不可的问题。

蔡华相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转型和变革仍然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实施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转型和变革,中国银行业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蔡华相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转型和变革。

第一,加快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业必须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通过业务重组剥离非核心业务,回归和巩固自身核心业务,这提示我们,“大而全、小而全”的同质化经营模式是难以持续的。成功的银行不可能是什么产品都做、什么行业都介入、什么领域都涉及的银行。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要想实现差异化竞争必须首先把注意力真正转到客户和市场上,按照客户需求摆正自身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格局,做到在战略上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细分市场上树立自身经营特点、禀赋优势和独特风险偏好,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业务领域和细分市场,研发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产品,在细分市场塑造独特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

第二,注重发挥科技创新转型的推动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现代银行业转型和变革的重要力量。银行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朝着信息化银行方向发展,全面改造和重新塑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银行业务创新,将新技术应用与需求相结合,打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产品。二是要以科技创新改进银行客户服务,将新技术应用融入银行服务各个环节。更准确地分析、把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和心理感受,为客户提供高价值、个性化的服务,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三是科技创新助推银行业务再造,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业务处理和信息传输方式,打造电子化、自动化、集约化的应用流程,推动银行业务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以科技创新服务银行精细化管理。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管理,促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共享使用,利用智能化、数量化、知识化的管理工具为银行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注重建设多层次经营人才队伍。能不能成功实现转型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人才状况和员工素质。蔡华相认为,在人才问题上应该避免“人才高消费”:不是所有岗位都需要博士、硕士或海归,应该根据业务、岗位不同,根据工作特性配置相应的人才。因此,新时期中国银行业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建设多层次的、多方位的金融人才队伍。一是要建设一支卓越领军型高级管理团队,带领银行按照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转型和变革。二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深厚的专家型人才队伍,使银行在核心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创新并领先同业。三是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熟练的操作型人才队伍,能够以高水平的服务传递客户价值、传播企业文化。从这个理念出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多层次的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战略,特别是根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的专业和岗位培训, 重在提升实战能力,更好适应转型需要。

第四,营造有利于转型和变革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速度和效果与外部环境有着很大关系。银行业实现转型不能光靠银行自身,而是需要有关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努力。一是应该实施适度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建立起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型的正确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开拓农村市场和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监管和评价标准上应该有所不同,以鼓励银行从大城市、大客户、大项目中转移出来,增加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投入。二是应该进一步鼓励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可得的前提下,鼓励银行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广大客户提升金融消费水平的需求。三是应该大力规范竞争秩序,既要鼓励竞争,又要注意减少和防范过度竞争,特别是无序竞争,避免无休止、不计代价的价格战、营销战。对违反游戏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同时应该倡导各银行之间加强合作,通过联合贷款等多种方式共享市场、共担风险,增强集体谈判能力,营造多赢的新格局。

朱立军 :移动互联网助力金融创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 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32.3亿元,同比增长55.5%。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 亿,在总体网民中占比达到65.5%。手机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比例达到38%。微博用户数从6311 万快速增长到1.95 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 年15.5% 大幅攀升到34%。无论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模式还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

朱立军指出,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跨越了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壁垒,让金融企业、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电信运营商、应用提供商、终端厂商甚至芯片厂商之间形成了相互融合、渗透乃至替代式的竞争。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透明、共享、即时。目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商业模式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信息交换成本更低,沟通聚集成本更低,买卖交易成本更低,资源配置成本更低。要想实现这些“成本更低”,必须要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建立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运用互联网思想和信息技术推动实现深层次的运营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朱立军以中国联通为例,解读了移动互联网对银行业务发展、创新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首先,扩大了电子交易渠道规模, 提升了信息交易效率。在交易渠道方面,中国联通与金融机构共同推出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应用。基于3G 智能手机的手机银行,使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够完成查询、转账和信用卡还款、贵金属买卖等金融理财操作,从而扩大了电子交易渠道规模,让银行真正与消费者达到了如影随形的地步。在手机支付领域,中国联通与相关商业银行共同推进了手机支付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相应的试点。朱立军还透露,中国联通正在筹建的沃易付支付公司,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申请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其次,实施体验营销,推进在线网络服务。在营销和服务模式上,中国联通积极与金融机构协作,依托WCDMA 无线网络和视频应用,推进金融业务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的网络应用。比如,销售人员可以在销售现场与后台信息系统进行实时交互,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销售效率。目前,中国联通与相关商业银行一起推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银行卡现场发卡服务。在营销手段上,中国联通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标准化的视频理财产品销售方式,利用智能手机和3G 网络帮助业务人员以多媒体形式来销售理财产品。

最后, 发挥信息化优势,实现管理创新。中国联通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协助金融业推进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安全生产方面,中国联通推出了银行与A T M 的远程监控应用,利用移动3G 网络与固定宽带网络相融合的视频监控平台,帮助银行、企业迅速地部署离行A T M,同时立即进行监控,有效提高了对离行自助机具的安全管理。在提升公司管理信息化方面,中国联通推出了基于手机和上网卡的移动办公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系统从固定桌面到移动终端的跨越,可以帮助金融企业更好提升管理效率。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1年10月目录
创新 融合 稳健 提升——2011 中国国际金..
中国银行业:调整、转型、变革、创新
支付创新+ 企业合作= 产业共赢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