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23年2月
中国信用卡:防诈反诈,安全守护,支付业同心而行

本刊记者 康 超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破坏社会诚信体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诈法》)正式施行。作为资金流转的通路,支付是反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阻断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的关键职责。2022年,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围绕《意见》和《反诈法》要求,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主动作为,严格查控涉诈资金,加大对涉诈资金转移的阻断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支付反诈工作取得新进展

  《反诈法》的实施意味着党中央部署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随着国家各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整体欺诈形势得到有效缓和。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同比上升5.7%,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64.4%,立案数同比下降17.3%,造成财产损失数额同比下降1.3%,实现了“两升两降”工作目标,反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民银行深入推进“资金链”治理,支付行业常态化治理格局持续完善,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协助公安机关阻断大量涉诈资金转移,挽回大量人民群众损失,推动“资金链”治理再上新台阶。

二、支付反诈工作面临新挑战

  尽管支付反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效遏制了诈骗案件快速上升势头,但随着支付方式的持续创新以及诈骗交易特征的不断变化,欺诈形势依然严峻,支付反诈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1. 欺诈模式不断翻新

  近年来,欺诈模式和手段不断翻新,运作模式产业化、链条化趋势明显,支付反诈风险识别和拦截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2022年,公安部公布五种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这五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由于变种最多、变化最快,成为诈骗“引流”的主要方式,其发案率最高,占发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紧跟“元宇宙”“虚拟货币投资”等新兴热点话题,针对有投资理财需求的人群,搭建虚假交易平台,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其涉案金额最大,占全部涉案资金的三分之一左右。

  与此同时,诈骗运作模式产业化、链条化趋势愈发明显,各环节精细分工的完整链条逐渐形成,犯罪分子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诈骗活动的日益“专业化”还催生了大量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黑灰产业链。围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成的大量上下游关联犯罪,通过为犯罪分子提供“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帮助,成为诈骗犯罪不断发展蔓延的助推剂。

  2. 反诈工作难度升级

  面对电信诈骗多发高发态势以及欺诈方式的迭代升级,支付行业反诈工作难度升级。一方面,电信诈骗犯罪上下游紧密关联、相互协作,上游犯罪较为隐蔽,下游犯罪主体遍布全国各地,全链条打击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网络诈骗手段非常隐蔽,难以在事前进行监测;诈骗的“马甲”频繁翻新,支付风控规则手段需不断优化调整;如何有效识别涉赌涉诈和洗钱账户一直是支付反诈工作的难点问题,随着欺诈手段的升级,账户识别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

三、支付业反诈工作实践

  2022年,支付业深入贯彻落实《反诈法》,积极履行支付反诈责任,持续推进反诈工作常态化。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进一步提高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预警处置能力,针对交易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持续加强客户身份、风险商户、账户特征的精准识别,在制度流程、风险合规、产品设计、数据模型、数据共享、联防联控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

  1. 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内部风控机制

  作为“资金链”治理的关键,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切实履行金融治理法律责任,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谁的终端谁负责”“谁的钱包谁负责”等原则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逐条对照法律条款要求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将反诈纳入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使反诈成为金融行业风险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方面,持续健全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多家银行和支付机构专门成立了反诈委员会或专项工作组,全面指导并管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银行机构不断加强“警银协作”反诈联动机制建设,共筑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铜墙铁壁”。另一方面,持续提升内部风控机制建设成效。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持续完善账户安全管理制度和客户尽职调查制度,强化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对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支付结算服务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符合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特征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监测机制,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采取核实交易情况、重新核验身份、延迟支付结算、限制或者中止有关业务等措施,同时,综合客户、账户等多维度风险特征,构建风险账户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从资金出口角度主动防御,按分级进行限额管控,防范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此外,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还进一步建立开立企业账户异常情形的风险防控机制;清算机构进一步探索建立跨机构开户数量核验机制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

  2. 搭建智能反诈平台,提升技术反制能力

  《反诈法》提出,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关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用于监测识别、动态封堵和处置涉诈异常信息、活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支付行业各方主体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和工具主动防范和出击拦截诈骗,为消费者的资金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墙。

  工商银行依托“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智能服务平台,与公安机关开展风险信息共享合作,建立了专门的涉诈黑名单库,并与银行业务系统自动对接,支持业务风险前置预警拦截。农业银行搭建了“天蓬”企业级智能反欺诈平台,对网络金融、信用卡、借记卡、企业账户等业务领域高风险交易和“农银e贷”系列线上信贷产品统一监控。平安银行成功打造运营账户风险管理体系,研发实时交易拦截功能,同步部署信用卡涉诈监控模型,线上依托于成熟运作的SAFE智能风控反欺诈管理系统,有力打击各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客户用卡支付安全。支付宝上线了AI反诈新产品——“家庭守护计划”,用户可在支付宝邀请家人开通守护服务,一旦被守护的家人疑似遭遇账户风险,智能反诈系统就会提醒本人,并通知“守护人”进行风险确认和协助“叫醒”。财付通依托腾讯的黑灰产大数据和决明风控系统,毫秒级识别可疑非法交易,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判定风险场景,实现了全流程风险识别、分析、决策与处理。微信支付上线了“防骗客服提醒”功能,当用户在支付过程中遇到风险交易时,支付界面会弹出“接听提醒”按钮,腾讯云智服提供实时在线客服,协助用户判断当前交易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更进一步保护用户财产安全。

  3. 加强联动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反诈工作需要各机构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支付行业积极响应法律和政策相关要求,各方主体持续推动巩固行业联防联控防线,进一步完善涉诈交易风险联查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强化警银协同,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断卡行动”,及时对公安部门移送的涉案、可疑等风险账户进行管控,并积极向公安部门提供风险线索,为涉案人员抓捕和案件侦破提供助力。

  中信银行以建立联防联控体系为目标,持续构建电信诈骗防范体系,在欺诈交易关键链路上引入公安、社交、电信等外部风险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前置风险行为序列的链式反欺诈智能风控体系,实现风控策略的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梯度化和精准化,强化反诈预警能力与劝阻机制,及时发现潜在受害客户,并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响应机制,快速触达客户,第一时间协助其摆脱诈骗人员的洗脑控制,及时阻止客户涉诈转账行为。2022年,蚂蚁集团正式上线“科技反诈开放平台”,该平台以助力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为目标,面向全行业提供“蚂蚁智能反诈系统”的核心技术能力及产品,首批已开放18件反诈关键专利和专利申请、5套反诈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涉及“叫醒热线”“延时到账”“电诈风险识别”“受害人预警和保护”等科技反诈核心技术能力。据了解,“科技反诈开放平台”提供统一入口,面向开发者以及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主体,提供电信网络诈骗识别、阻断、反制等全链路技术产品和服务,生态伙伴可以“开箱即用”,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反诈应用。

  4. 加强反诈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针对性、精准性的宣传教育和防范预警是长期以来反诈工作的重要实践经验。支付行业积极响应法律和政策的号召,认真做好普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诈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

  2022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深入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反诈意识,坚持集中宣传和常态化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宣传针对性和覆盖面,组织“反诈拒赌支付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开展宣传,观看人次达150万;为进一步加大《反诈法》的宣传贯彻力度,组织会员单位举办了《反诈法》解读培训班,推动该法在支付行业落实到位;基于国家反诈中心、会员单位、互联网络等发布的反欺诈案例素材,编写《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春节反诈温馨提示:欺诈典型案例及风险防范》,并组织会员单位通过官方网站、官方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积极转发,浏览量累计超过120万次。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围绕“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并针对重点人群深入推进反诈宣传教育,通过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形式,及时提醒社会公众关注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新动向,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


  2022年,支付业以《意见》发布和《反诈法》实施为契机,以更严要求、更高标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支付为民”初心使命,凝聚力量,同心而行,统筹发展和安全,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技术反制能力,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织密支付行业风险防控网,牢牢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支付业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创新支付产品、安全保障、市场应用以及服务模式,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充分发挥支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23年第2期目录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新规助力夯..
中国信用卡:防诈反诈,安全守护,支付业..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紧抓消费市场新机遇..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