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2年9月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金融科技赋能跨境金融,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 孟茜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是稳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中国银行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充分发挥全球服务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以境内商业银行为主体、全球化综合化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着力发展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八大金融”,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努力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一、跨境金融服务的挑战与形势

  1.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增加,中国跨境经济运转持续承压,金融服务风险增大。与此同时,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方式面临升级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参与方和复杂度也进一步增加,对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金融服务模式急需升级

  近年来,一方面,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措施,包括持续深化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大举措;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银行传统的跨境金融业务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亟待创新升级跨境金融服务模式。

  3.数字技术应用愈发深入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跨境业务正在发生变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跨境金融精准化营销、线上化交付、智能化风控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二、中国银行科技赋能跨境金融的探索和实践

  1.筑牢桥梁纽带,夯实跨境基础通道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是联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中国银行始终坚持作为自贸区、自贸港金融改革的“先行者”,积极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优势,总分行、海内外和综合化平台联动,全力参与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积极参与电子围网和跨境投资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优化升级产品服务,支持离岸新业态发展,全面助力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的数字化生态建设,从3C免办、证照分离等FT开户手续简化,到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多元投融资、融资租赁外汇债务创新、贸易结算流程优化等跨境业务便利化措施,再到离岸通、期货保税交割监管、资金监测报送等监管手段创新,实现了全面支持。

  近期,为了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积极把握机遇,以数字赋能为引领,整合行内外资源,率先制定了《智慧海南数字金融行动方案》,推出“数字中银+”系列产品,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中行智慧、金融力量。其中,中银E企赢智慧招商平台运用智能算法为政府等机构提供开放性、集约化、智能化的招商引资服务渠道,推出了一站式活动招商、项目推广、撮合对接、金融服务等服务功能。

  2.丰富产品体系,打造跨境场景生态

  中国银行借助全球化机构网络优势,着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的综合跨境金融服务场景生态体系,构建面向公私客户的一站式、全方位一揽子配套服务解决能力及方案。

  一是加快个人跨境服务线上布局。中国银行通过打造“中银跨境GO”App、手机银行跨境专区、北斗小程序、指南针小程序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极致体验;在个人出入境服务方面,推出外币零钱包服务,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独家首创推出外币现钞直接兑换数字人民币等功能,满足用户多元跨境金融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等特色区域,先后推出“大湾区开户易”“跨境钱包”“跨境理财通”等业务,面向港澳居民提供便捷的见证开户、场景支付、个人投资等功能,满足大湾区居民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二是打造跨境电商新模式。为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经过监管批准,中国银行率先探索与境外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利用数字技术,凭借交易电子信息为境内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直连收款服务,结合跨境电商小额高频的特点,研发了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反洗钱制裁合规等六大类20余个风控模型,提升业务风险控制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目前,中国银行已与多家境外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为中小微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线上收款服务。

  三是打造开放型绿色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国银行按照“产品在线化、服务平台化、授信批量化、运营自动化、风控智能化”的思路,利用新兴金融科技手段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模式创新,搭建“票、证、融”线上化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推出“中银智链”品牌系列,满足不同客户对在线服务的差异化诉求;同时利用跨境业务优势,依托覆盖境外6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服务网络,为跨国公司稳固全球供应链布局提供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已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新模式下实现了保单融资创新产品的落地。

  四是持续优化传统跨境结算产品服务。信用证、跨境汇款等跨境结算服务是畅通跨境贸易与投资循环的关键基础,高效、安全、便捷的跨境结算服务对于促进外贸保稳提质、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意义重大。中国银行通过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光学字符识别(OCR)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国际单证结算业务处理智能化水平;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会同中远海运开发“航运提单+贸易单证区块链平台”,联合中化集团等合作伙伴搭建TradeGo大宗商品区块链平台并落地多笔业务;推出“中银跨境汇款直通车”系列产品,对跨境汇款、境内外币汇款进行全流程再造,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产品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安全、费用更低;推动企业手机银行“国际结算”服务专区建设,依托移动便利属性完善跨境收付汇等产品服务和辅助便捷功能,实现“服务功能一站式,交易一体化联动”。

  五是打造跨境现金管理业务优势。作为中资银行走向全球的领跑者,中国银行始终致力于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可视、可控、可运作”的全球现金管理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获悉境外资金信息、管控境外资金支付、建设境外财资中心、构建全球资金池,实现全球资金统一管理。同时,中国银行紧跟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在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自贸区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方面保持业务领先,帮助企业打通境内外通道,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全球财资管理精益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3.拓宽开放窗口,强化跨境内外联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窗口,利用展会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互联互通,既能够增加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又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对标世界先进技术和服务,提升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中国银行连续多年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等展会提供综合服务方案,利用重大展会的要素、产业聚集效应,发挥全球化优势,帮助国内采购商和国外展商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多边贸易合作,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

  中国银行自主研发的“中银全球跨境撮合服务系统”是历次展会的亮点。该系统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境内外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为主旨,结合线上与线下对接洽谈模式,提供一对一精准匹配、供需对接及技术支持,已累计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家中外企业提供了包括多语种翻译、会务服务、金融产品及服务咨询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在内的全流程、一体化综合服务,促成上千项合作意向,意向成交金额上百亿美元。

  4.培育数字基因,激发跨境服务活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加快建设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支撑能力,激发跨境金融服务活力:一是以新技术运用作为着力点,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数字货币等技术在跨境领域的应用创新,解决跨境金融难点、痛点问题;二是以新机制变革作为支撑点,推动科技业务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体系全面紧贴业务、全程快速响应的高效融合服务模式,使科技主动“向前一步”,与业务联动,共同研究市场、共同设计产品、共同打磨体验,巩固中国银行跨境经营优势;三是以新队伍建设作为根本点,打造数字化新军,赋予新生代员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培育跨越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业务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坚持金融科技赋能,强化业务与科技融合,持续推进企业级架构建设、场景建设等战略工程,利用金融科技不断迭代升级国际贸易、跨境人民币等金融产品,着力打造“跨境金融首选银行”,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9期目录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孟茜:金融科技赋能跨..
平安银行:科技引领数字化发展,践行服务..
广东华兴银行首席信息官赵泽栋:浅析中小..
吉林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李树峰..
梅州客商银行首席信息官陈景荣:积极践行..
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副行长刘卫果:金融数..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温津伟:变革..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