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4年4月
浙商银行科技管理部总经理董佳艺:数智驱动,深耕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

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推进办公室主任、科技管理部总经理 董佳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从概念、特征、逻辑等来看,银行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实质就是发展金融服务领域新质生产力,两者都要求强化科技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催生新模式新动能等。所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本质就是对内变革组织机制,强化业技融合,深化协同联动,优化数字金融服务,加速发展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金融服务领域新质生产力;对外则是优化金融供给,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质效,助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银行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金融服务也是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关键路径。

  近年来,浙商银行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聚焦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需求,围绕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业技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推动业务、运营与科技协同联动,强化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不断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技术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全力打造创新、敏捷、开放的“数智浙银”,全面开启浙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提纲挈领,健全数字化改革架构

  “数字化”是目前金融业共识度最高以及确定性最高的趋势。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延续,又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传统的科技赋能业务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而是科技与金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再造金融机构思维理念、流程机制、业务产品,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风控方式等。延续传统信息化模式,单纯依靠科技部门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融合与重塑,并不能切实协调推动全行各部门全力以赴消除业务与技术人员间客观、显式存在的沟通“鸿沟”,无法解决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问题。

  所以,数字化转型需要银行强化顶层设计,由一把手牵头组织,基于全行视角制定战略规划,构建数字化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框架,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经营管理、数据能力、科技能力、风险防范等领域着手,全方位重塑迭代升级流程机制,打通部门条线、系统数据间的隔阂和流程断点,构建覆盖内部管理、金融服务和产品、风险管控、客户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2022年,浙商银行以数字化改革为创新发展主线,高举科技兴行大旗,成立数字化改革推进委员会,制定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框架,按照“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推进”三个阶段推进全行数字化改革,加快打造“数智浙银”新优势,已基本建成数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

  此外,数字化转型需要银行推动内部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深度融合,否则企业级流程机制重塑是无法实现的。互联网公司对此已进行大量实践,大多采用扁平化事业部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银行机构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由于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其组织架构无论如何调整,条线式、层次式的基本架构都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已成为银行机构实施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共性难题之一。

  浙商银行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条线式、层次式组织架构和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的扁平化架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不对传统组织架构进行大变动的同时,在全行范围内推行ITBP(金融科技派驻业务部门的数字化技术团队)工作机制,重点围绕风控、运营等条线产品与服务等核心环节,基于ITBP的组建打造了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强化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的柔性、敏捷的数字共创团队(任务专班)。在此基础上,浙商银行以风控、运营等需要横向连通多个部门的项目作为打破条线隔阂的有力抓手,促进业务、技术、管理等跨部门员工高频、深入地进行业技思维大碰撞,使其既能从业务视角思考哪些环节可以应用哪类技术,也能从技术视角看技术可以带来什么改变、如何影响业务、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消除原有流程机制的堵点痛点等,从而真正深入地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变革,反过来通过业务推广加速技术发展,迭代推动数字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积厚成势,数字化改革成效初显

  数字化转型,业务优先。目前,浙商银行已数智化重建和优化各类系统50余个,赋能经营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供应链金融、浙商交易宝、远程银行、企业微信、“金服宝·小微”、CZ智投等重点产品和应用实现迭代升级和推广,财富中台、票据智管家、信托智托管、跨境电商收款服务平台、同业代销平台等应用全新上线,为全行智慧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转型,科技基础设施是支撑底座。浙商银行迭代完善企业级基础技术平台,逐步健全优化分布式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监控、运维管理、运维分析计算等平台,加快推进生产变更、应急处置等操作的自动化改造,建设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操作风险,降低运维人力成本;同时,建成“两地多中心”容灾体系,实现重要系统全部双活部署,大幅提升了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是基础、数智化是方向。浙商银行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不断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和机制,打造企业级数据治理管控平台和数据资产体系,不断夯实用数基础;持续强化数据模型和数据场景建设,建成数据中台,迭代升级“浙银数智大脑”,提升全行数据应用和数据质量控制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数字化转型,安全是保障。浙商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持续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流程机制,建成具备立体式综合性防控能力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深化个人隐私保护,构建数据安全资产管理平台,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不断提升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能力。

  目前,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成效初显,逐步从科技支撑向科技引领转变。具体来看,浙商银行不断提升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高生产运行的安全性,初步形成具有浙银辨识度的网络安全IP,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均取得良好成绩;持续提升运营管理质效,稳步推进数据治理工作,不断丰富金融服务和产品,逐步扩大数字金融覆盖面,打造了一大批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和应用,形成特色竞争优势。

  三、聚势谋远,坚定数字化改革认知

  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在系统、应用等层面的技术性创新或升级,而是在数字化思维指导下由新技术、新生态实现全行级文化理念、组织架构、流程机制、系统数据、基础设施、人才团队等变革和重塑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工程。

  目前,银行业线上化和移动化、简单自动化、初步智能化等最通用、最容易见效的数字化改造已基本完成,顺利走过了数字化转型的上半场。而在数字化转型下半场,推进全面数字化、高度自动化、整体智能化仍是“难啃的硬骨头”。

  数字化转型是关乎银行业未来生存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发展重点任务。每家银行的战略规划、管理模式、业务重点、科技基础等都不尽相同,很难有统一、通用的现成实践范式可供参考,选择怎样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已成为考验各银行智慧的一个艰难选择。

  不论银行选择怎样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未来金融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都必然以“金融”为核心,打造自身的数字金融服务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银行业必须不断强化金融科技本身(即技术与数据)与银行运营体系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银行内部管理的深度融合,即运用RPA、OCR、AI等技术推动运营管理流程机制的重塑,消除堵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是与银行服务和产品的深度融合,即运用AI、政务数据、远程交互等科技元素,重组风控管理、交互沟通等重要环节,实质性改变金融服务模式,重构并提供最懂客户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与银行客户的深度融合,即运用各种金融科技手段,将银行的金融服务融合渗透到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直至成为客户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融合未来可能会实现Bank4.0一书中所提到的“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

  这三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将重新定义银行服务,打通从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到发展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链条,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迎接银行4.0时代的到来。在下半场,数字化转型可能并不像上半场那样声势浩大、成效显著,但它对金融服务的改造和影响并不亚于上半场,对银行高质量发展将有着深远影响。

  四、踵事增华,深耕金融新质生产力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已进入“专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后续,仍需持续深化数字化思维与理念的宣贯,加强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抢占先机,持续优化数字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数智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发展本行专属的新质生产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金融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浙银力量。

  浙商银行将围绕国家金融政策方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数字化为主线,以场景化为核心,守正创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善本金融”、场景金融等战略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夯实金融科技基础,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打破系统隔阂,畅通流程机制,延展触达网络,提升客户体验,切实降低服务成本,助力金融服务创新蝶变,开拓场景金融新生态,筑牢安全风险底线,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打造“数智浙银”特色品牌,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升维升级,全面赋能全行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浙商银行王超明:以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描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汪航:..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寇冠:深化..
光大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史晨阳:金融科..
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毛斌:打造数字..
浙商银行科技管理部总经理董佳艺:数智驱..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