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 吕仲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数字金融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与驱动作用。当前,数字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数字金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持续深化技术体系转型升级,全面适配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也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金融建设对技术体系演进提出新的要求
金融机构拥有天生的数字基因,通过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重塑业务流程、构建服务模式,使得数字技术对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已成为驱动数字金融建设的核心动能之一。同时,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云计算、分布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更新,进一步加速了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进程。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数字金融发展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需求,金融机构必须及时把握数字技术和金融业务的新特点,直面技术体系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持续提升数字技术能力,加快推进金融业务创新,以高水平数字化动能赋能新时期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机构技术体系升级面临新的挑战
1.算力资源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应用,利用云平台对算力资源实施统一纳管和调度,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现有算力基础设施可较好地解决物理资源的云化和池化管理问题,实现算力资源的规模化供给,但在资源使用效能、异构算力兼容等方面仍然有待加强。一是算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面对移动互联时代金融业务交易量频繁波动的特点,现有算力资源供给的精准度和弹性不足,金融机构无法依据各类计算任务的算力需求和运行状态准确分配算力资源并按需快速动态调整,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对新型算力的兼容支持不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并在金融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金融行业对GPU、DPU、NPU等新型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有效整合、管理异构算力资源,以满足金融业务多样化的算力需求。三是算力使用标准化程度不高。现有算力设施尚未形成面向上层应用的标准化服务接口,差异化的资源使用模式给应用研发效率和复杂度带来一定挑战。
2.数据融合利用有待深化
数字金融是数据要素、技术能力与金融服务业态的深度融合。如今的金融业务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相对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不断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对数据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据管理方面,多源多模态的数据资源、多样多时效的使用需求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使用需要更好地统筹数据使用和安全防护,金融机构技术体系需不断随之配套演进。在业务流程方面,当前主体是在沿用传统业务流程设计的基础上,在外围进一步集成或叠加有关智能模型,智能技术尚未全面融入业务流程之中。在客户服务方面,当前金融产品已在一定程度上面向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但尚未形成以客户特征为基础,贯穿客户触点、功能、产品、风控的全流程定制化金融服务供给。
3.系统架构布局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务和交易形态的发展变化,尤其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需求快速更新、交易并发瞬时激增等特点,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完成分布式架构转型。如何充分激发新一代分布式架构系统潜能,更好赋能业务创新,还需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难题:一是功能模块的灵活集成难题。传统上以客户信息与账务信息为主体的核心系统、以渠道服务与辅助管理为主体的外围系统之间有着相对清晰的界限,技术平台选择往往也存在差异。分布式架构下,各功能模块以微服务等形式独立设计,可面向特定业务场景、业务链路进一步优化功能集成和部署,更好发挥灵活部署和高效联动的优势。二是跨界融合的场景建设难题。如今的金融业务愈加注重跨机构、跨行业的场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天生具备“生态”基因,技术体系需要从产品、机构、平台、场景等不同维度,更加灵活地支撑新增、存续、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分布式架构下的运维难题。分布式架构下的系统复杂程度较高,监控与运维难度较大,同时,金融机构为满足自身业务发展和技术转型需要,纷纷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如何统筹做好系统的布局和运维管理,也成为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三、金融机构技术体系演进需要新举措
1.打造异构兼容的高效算力设施
面对多元的资源需求、高效的运行需求以及便捷的服务需求,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为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运营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多元异构的算力兼容。基础设施需要兼容适配各类“XPU”算力资源,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算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具备异构算力的拆分聚合与灵活管理能力,以“一云多算”的新型底座满足金融业务全流程对不同类型资源的使用需求。二是动态高效的资源调度。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分配和使用模式,实现在离线计算任务的混合部署,依据不同任务的资源需求和运行状态,支持算力资源的动态调度与回收利用,解决资源静态分配独占、不同时段忙闲不均等问题,实现资源的高速轮转和弹性伸缩,大幅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三是标准统一的算力服务接口。优化算力资源供给方式,依托算力基础设施与开发平台之间的有效协同,屏蔽底层异构算力差异,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和开发框架,形成上下解耦的资源管理和供给结构,使计算任务只需提出资源使用需求,无需关注底层资源分配、组合、运行和调度等具体操作,提升了基础设施的易用性,降低了应用研发和部署的复杂度。
2.构筑智能原生的数字金融生态
数字金融时代,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金融机构需要融合运用两大要素,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业务生态。一是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统一数据要素标准,促进数据在业务流程的全域贯通;加强实时数仓建设,及时响应数据分析和使用需求,将数据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用隐私计算、多方安全等防控手段,建立可信数字空间,保障跨机构数据流转和使用安全。二是开展“智能原生”业务设计。将数智理念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内化至各业务流程设计之中,构建智能原生的业务服务,实现AI能力与金融业务的孪生共长。三是强化“产品客户对位”。深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基于数据分析和智能学习,实现对客户行为的主动感知,动态调整金融服务内涵,围绕客户界面、产品功能、产品定价、风险防控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更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3.建成板块协同的弹性架构体系
随着数字金融建设“换挡提速”,金融业务创新日益频繁,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金融机构需持续深化架构分层解耦,构建更加灵活且更具弹性的系统架构体系。一是优化系统功能布局,逐步淡化原有核心系统和外围系统的边界,根据各模块之间业务关系的亲密度,以同一场景、同一链路的高内聚来实现不同场景、不同链路之间的松耦合;二是强化生态场景支撑,支持面向产品、机构、平台、场景等不同维度实现系统功能的即插即用和下线退出,更好适应跨界开放互联的新常态;三是实现业务板块运维,面向不同业务场景划分多个业务板块,基于业务板块来布局基础设施和运维团队,将运维视角从单个应用延伸至业务板块,提升故障发现、问题定位和处置效率,保障整体技术体系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