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20年2月
科技赋能助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局长蔡钊

  “科技赋能、守正创新”成为当下金融企业谋变创新的关键词,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其破解传统金融服务局限性问题、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拓展了全新路径。

  随着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在服务方式、管理模式、价值链条和竞争策略上陆续进行深度变革。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与运用也愈发成熟,利用科技手段为金融行业供给侧补短板,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业界普遍共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与安全应用,将更好助力商业银行实现普惠金融、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重塑社会价值公信体系等战略目标。

  人民银行于近期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作为我国首个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可谓恰逢其时,必将引领和助力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传统金融手段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营和小微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纳就业、引领创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一环。近一段时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民营和小微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制约着我国经济稳健向好发展的步伐。人民银行在201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指导和要求金融机构加快普惠金融建设,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好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

  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商业银行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上仍然举步维艰,宁可在传统领域进行低水平价格战,也难以涉足小微企业主要分布的传统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行业,当然还包括农业。究其原因,并非银行不愿支持,而是缺乏有效手段挖掘广大民营及小微企业中的优质资产。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创业成果尚未转化、担保体系不健全、与银行信息交换不及时等问题,依靠传统金融手段难以解决。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实体经济信贷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为商业银行服务民营及小微企业提供了新手段,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大数据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金融是高度依赖数据的行业。以往,商业银行很难获取小微企业的相关核心数据,无法做出有效决策。当前,银行业已经广泛运用海量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持续提高客户营销、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业务水平。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将更多地应用于智慧决策层面。

  为全面落实行党委关于“打造三农普惠领域最佳数字生态银行”的战略目标,农业银行已有多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线上贷款项目落地,其中包括以“纳税e贷”为代表的信用贷款、以“抵押e贷”为代表的抵押贷款、以“链捷贷”为代表的供应链融资贷款等。

  以“纳税e贷”为例,该产品是以企业涉税信息为主,结合企业及企业主的结算、工商、征信等内外部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评价,对诚信纳税的优质小微企业提供的在线自助循环使用的网络融资产品。“纳税e贷”首次实现了银税信息直连,结合企业纳税、征信、工商、结算等各项数据,对企业进行多维度客户画像和全方位评价分析,科学设计信贷授信模型,精准给予目标客户授信额度。通过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真实税务信息,从企业历史海量税务数据中快速找到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授信,弥补了信息不充分、不可信的缺陷,实现精准获客,将信贷模式由传统人工识别转换为数据驱动。

  在风控方面,“纳税e贷”所需数据主要来自行内外60余大类上千个数据项目,在实现对客户精准画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潜在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此外“纳税e贷”采用“线上预警+现场检查”相结合的贷后管理模式,做到了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

  截至2019年8月底,“纳税e贷”已累计为7.38万户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信贷支持,贷款余额381亿元,占当年新增客户的80%,新增贷款的50%,对全行完成“两增两控”的监管要求发挥了突出作用。“纳税e贷”产品已成为农业银行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获客的重要途径和拳头产品。

  三、物联网填补动产质押贷款空白

  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保证担保、不动产抵押担保等传统授信方式,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资产多以存货等动产为主,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确权难、评估难、监管难、处置难等”现实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70万亿元的动产资产,但受限于传统金融手段,商业银行对此类动产质押融资比例极低。一旦这部分资产能被激活,将极大激发实体经济市场活力。

  物联网监管技术应用于动产融资,有效避免了以往动产质押中一物多属、重复质押等情况的发生,实现质押权利与质押物、质押物与货款的一一对应、适时匹配,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三流合一,为商业银行填补动产质押贷款领域空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视频监控、定位监控、设备数据、能耗监控四位一体的动产监控体系。

  视频监控方面,在对贷款企业的抵押物、生产场地、仓库进行远程实时多媒体监控的同时,通过图像位移警告、人像警告、失联警告等多重方式进行预警;定位监控方面,通过GPS和LBS(基站点位系统)建立电子围栏,对动产标的物进行实施监控;设备数据方面,将设备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后台管理平台,准确获取贷款企业生产能力及设备使用状况;能耗监控方面,可从水、电、煤等各方面监测生产经营效益情况,与该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与同业生产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物联网应用领域,无锡走在国内发展前列,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至今已在无锡召开四届。在动产质押方面,已有商业银行与企业开展了很好的合作尝试,应用于钢贸融资,实时监管物品在仓库中的位置信息、出入库信息等,值得银行同业借鉴学习。

  四、区块链重塑社会公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24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区块链本身是点对点通信、密码学、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存在不断演进逐步成熟的一个过程。区块链拥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但理解和认识区块链不能出现偏颇,不能认为只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就能解决信任问题。区块链无法确认上链数据本身的真伪,但通过上链后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会极大地增加数据造假成本。要发挥好区块链的特性,致力于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果、建立公信体系。其中,重塑社会公信体系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

  农业经济时代下,公信体系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础上,影响范围有限;工业经济时代下,公信体系建立在机构中介基础上,包括大型机构及企业,这些强势中介具有数据寡头的特性,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范围广大;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公信体系从信任机构迁移到信任技术成为可能。

  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公信体系时,不应只关注终端数据上链,而应将数据产生的整个过程全部上链,构建立体式的数据架构。以教育公信体系为例,如简单地让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将每个学生的毕业证书上链,供用人单位查询,则公信体系仍然建立在学校本身,或者说利用传统技术手段也可以做到,没有充分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正确的做法是将毕业证书产生的每一个环节(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毕业论文、党团活动等)依序上链并加盖时间戳,实现真正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

  如果说“将权利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是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那么“用技术手段约束机构中介”将会成为重塑社会公信体系的新路径。

  五、守正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金融科技创新飞速发展,多样化的业务类型与更加开放的服务方式让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与挑战,守正创新为金融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源泉,金融科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在安全治理、惠民应用、智慧金融等方面强化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不忘初心”,发展金融科技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宗旨。充分应用科技手段,破除金融发展瓶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增强金融普惠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真正解决老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金融服务痛点,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农业银行在2019年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上明确,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支持脱贫攻坚的水平。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营造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对于以金融科技为噱头进行炒作或投机等金融行为,要设立黑名单、坚决制止;对正常的金融科技创新活动要给予充分空间,鼓励先行先试。

  2019年12月5日,人民银行宣布将在北京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回应将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农业银行的“微捷贷”产品是首批六个拟纳入“监管沙箱”的应用之一。监管沙箱本身并不是新概念,中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是,目前必须要求只有金融持牌机构才有资格进入监管沙箱,这更有利于金融科技稳固守正创新的根基。

  “科技赋能、守正创新”成为当下金融企业谋变创新的关键词,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给其破解传统金融服务局限性问题、深化服务实体经济拓展了全新路径。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20年第02期目录
科技赋能助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
金融科技赋能邮储银行转型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保险的连续性创新探索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