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4年12月
移动互联网激发银行卡产业创新活力

  2014年,随着基础环境的日益完善,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人民银行11月25日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高达12.84亿笔,金额6.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81%和112.70%。阿里巴巴近期披露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在移动端的业绩延续了近几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且势头更为迅猛。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旗下的中国零售平台来自移动端的交易额达1900.54亿元,同比增长263%。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不断,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电子支付产业格局,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市场的主导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思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线下向线上迁移、实体向虚拟迁移、传统支付向移动支付迁移、固化服务向移动服务迁移的创新步伐,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力求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支付服务体系,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创新发展。

  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经营模式

  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发展吸引了包括BAT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各路机构的争相竞逐。截至2014年9月末,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有269家,2014年前三季度累计支付金额高达24.1万亿元。虽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为银行带来了大量的网络用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银行业务转型和发展。现阶段,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中的定位是“移动支付账户提供方”,因而开放支付通道、积累商户资源、聚集合作伙伴、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成为各发卡行的中长期战略。整合创新线上支付工具,加快在外部网站、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等渠道的布局,积极应对“支付脱媒”,主动竞争新兴领域,成为多家发卡行的发力点。

  对于大额在线支付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支付,各家银行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支付工具安全等级高的特点,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比较优势;而针对小额、频繁、安全要求较低的线上支付需求,积极研发或优化线上快捷支付产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新兴线上支付工具展开竞争。比如工商银行打造的工银e支付就是为了满足个人客户对小额支付的需求,推出的一款小额网上便捷支付产品,客户开通此项业务后,在进行网上购物、缴费、小额转账时,不需要U盾、电子密码器,仅凭借手机短信动态密码,就能轻松完成支付。这直接破除了用户支付需要携带卡片和记住密码的藩篱,为用户支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工银e支付业务超强的通用性也是一大优势,在淘宝、融e购、京东、唯品会、亚马逊等网站购物,都可以使用工银e支付完成订单交易,不用开通多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同时,在国航等航空网站购买机票、12306网站购买火车票时,使用“工银e支付”也更轻松顺畅。

  与此同时,在越来越白热化的竞争形势下,各家银行也越来越重视客户的“衍生需求”甚至“特定需求”。各发卡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殚精竭虑,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经营模式。通过与互联网巨头、第三方支付机构、P2P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商等跨界合作,产生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移动金融产品。

  农业银行针对时尚年轻客户群体推出的QQ主题IC信用卡,以大小套卡形式面世,大卡加载芯片,有效提升用卡安全;小卡是业内首款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迷你异形卡,外形时尚,可粘贴在手机、交通卡等日常物品上,实现移动支付与小额闪付。凭借与财付通及微信资源整合的特色服务,该产品广受市场追捧。浦发银行近期以新锐之姿态推出了针对90后群体的信用卡消费产品——青春卡,90后消费主体通过微信申请,微信查询,微信办理业务等,产品在上线、营销、体验等方面充满了移动互联的“青春”气息。

  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张SD卡模式和SIM卡模式手机信用卡,将芯片信用卡与智能手机合二为一,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办卡服务和便捷的电子钱包功能;工商银行推出全国首张同时具备普通芯片卡和非接触式卡两种功能的信用卡,实现了对传统信用卡的重大革新。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已涉足非接触应用领域,还与银联、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了“手机钱包”、“手机信用卡”等一系列非接触产品。广发、招行、浦发等是国内首批推出SIM卡手机支付业务的银行。这类产品将IC账户加载到NFC手机内的SIM卡中,使手机具备贷记及电子现金账户功能,消费者“挥手机”就可在指定点完成非接触支付。2014年非接触支付业务办理网点大幅增长。中国银联已在线下部署了360万台支持闪付业务的终端POS。可以预见,使用非接触支付的人群将有望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

  服务创新:运用移动互联平台提供精细化服务

  银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业的特征在银行卡业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致力为持卡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各发卡行不懈的追求。

  微信是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银行成功地将银行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从手机银行界面延伸至社交应用,改变了发卡行和持卡人之间的交互生态,因此成为各家发卡行延伸传统业务的利器。目前已有超过20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创建了微信银行,其中招行、广发、中信等官方微信信用卡绑定率高达6成以上,稳居微信银行绑定率的第一梯队。2014年,多家发卡行对官方微信进行了升级,相继开通了借记卡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账单查询、信用卡还款、积分查询等卡类业务,以及智能客服、网点查询、贷款申请、办卡申请等实用服务。招行微信银行还开通了“无卡取现”功能,用户关联取款银行卡后,输入预约金额完成预约,取款时只需在该行的ATM上输入手机号、短信授权码、银行卡密码等信息便可取款,以解燃眉之急。发卡行通过微信银行构建了“人工、自助、智能”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人工解答为客户提供精准解答;客户编写自助业务代码或直接点击自定义菜单查询服务信息;智能机器人技术支持对后台数据库的智能搜索与答案推送,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2014年10月微信6.0新版本上线后,广发信用卡官方微信平台加入“卡包”功能,甚至动用了室内定位导航技术,将室内定位导航服务与信用卡优惠活动相结合,使得无论持卡人身在何处,都能与银行形成一种无间断的互动关系,是传统银行业充分运用新兴移动互联平台提供细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卡行在微信平台上精耕细作,在服务内容趋“同”的情况下,如何存“异”,以特色化的服务留住老客户及吸引更多新客户,成为各发卡行竞争的重点。银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客户希望银行做什么”上,像出色的零售商那样围绕客户构建业务,而不是仅提供各种未曾整合的产品和交易渠道,这意味着银行需投入更多时间聆听客户声音,理解并预测他们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各发卡行积极构建与客户交互的场景,通过探索实践,对各种工具、渠道的应用有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路径:微博是弱关系的场景,主要用于营销;微信是强关系的场景,主要用于服务用户;而自主开发的移动服务平台和应用程序APP,因其拥有“衣食住行玩”一应俱全、互联互通的支付场景,成为了各行营销的重要阵地。交通银行推出的移动服务平台,免下载,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跨平台访问,可提供从信用卡申请、发卡到激活、查询等主要业务办理的一站式服务。中国银行推出的“缤纷生活”客户端,使持卡人可随时查阅相关优惠信息,管理信用卡消费账单,还可实现定位周边查询,随时了解身边商户信息,同时可便捷完成手机话费充值和在线影票预订及支付。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APP应用,集网上支付、转账、购物、理财和财富管理等多项功能,包含了手机充值、游戏点卡充值、理财产品购买、交通罚款缴纳和特约商户优惠功能。光大银行的互动式账单凸显了信用卡“便捷”特性。它是一种账单类金融服务平台,又被称为互动账单式信用卡营销平台,具有互动性、个性化以及精准营销等特点。该账单在传统账单的基础上新增金融交易、账单管理等功能。用户不必进入光大银行信用卡官方网站相关在线交易界面,只需在互动式账单平台上即可完成分期办理、积分兑换、保险购买和商品购买等在线交易。

  收单创新:开拓移动收单业务蓝海

  近年来,移动收单领域逐步成为移动支付领域探索的新方向。近日,盒子支付携手浦发银行推出联合收单业务,浦发银行作为统一的收单行,负责支付以及资金结算。盒子支付则作为收单行的专业化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云POS产品优势,借助自有的商户服务平台,负责商户拓展以及受理终端的专业化服务,提供包括交易的统一接入,受理终端的布放、维护以及培训等工作。浦发银行选择与盒子支付推出联合收单业务,主要看中了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此次合作,是传统银行业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又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盒子支付不仅为银行提供了移动支付的前端交易接口,更为银行在支付业务中抗衡互联网支付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014年工商银行推出了“线上POS”,这是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中的一款重要产品,工行将其定位为“全支付方式、全受理卡种的线上收单工具”,只需通过一个端口,就可实现受理所有银行卡组织品牌的银行卡业务。消费者在网上支付时不管持有哪家银行的卡片,只需通过“线上POS”,就可以完成支付。“线上POS”可支持简单无卡支付、3D认证支付、手机验证支付以及网银支付等四种支付方式。据了解,工商银行还正在与一些预付卡公司合作,后续将支持受理预付卡产品。江苏银行也于今年推出一款全新支付应用——“容易付”。容易付分为商户端和客户端两个版本,是一款流程极简、安全性高、兼具特色增值服务的移动支付应用,以丰富的场景为依托,开启了手机对手机的移动收单新模式。除了收款功能,容易付商户端还提供充值、提现、转账、明细查询等个性化功能。此外,每一笔来账都会有及时的消息推送提醒,所有这些功能都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正在突破传统的模式,市场日趋开放,监管部门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银行卡产业各方有望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CCC(本刊记者 代 萍)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4年12月目录
银行卡产业在规范中前行
金融 IC 卡服务民生成效显著
移动互联网激发银行卡产业创新活力
银行卡产业开拓跨境服务蓝海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走向开放
“2014 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
打造苏州人自己的信用卡——苏州银行股份..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