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信用卡 > 2014年12月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走向开放

  对于中国银行卡市场而言,2014年10月29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标志着中国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将迎来真正的竞争时代。

  银联“二次创业”迎挑战

  成立于2002年的中国银联,迄今为止仍是我国境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12年来,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实现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创建了自主银行卡品牌,为中国支付产业跨越个人支票阶段步入以银行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的电子支付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中国银联无疑将受到重大影响,对此,其表态彰显“大家风范”:中国银联支持并坚决执行国家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准入的决定。作为市场化的商业主体,中国银联将与其他银行卡清算机构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依法合规开展平等的市场竞争。

  目前,中国银联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球主要区域和重要国家的国际受理网络,中国银联品牌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支付卡品牌之一。截至2014年6月末,中国银联境内外联网商户超过2100万户,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从近几年中国银联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中国银联对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早有准备。2013年底,中国银联提出“二次创业”战略,银联总裁时文朝表示,银联的新战略定位是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在新的战略定位下,银联将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及行业客户等机构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国务院宣布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消息的前一天,中国银联董事会宣布,董事长苏宁届满卸任,继任者为副董事长兼银联国际董事长葛华勇,加之去年履新银联总裁的时文朝,银联将以“葛时配”迎接新的挑战。在2014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葛华勇首次谈到银联未来走向,并提出“开放平台”战略:银联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共享成长”的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与创新,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不断推进产业各方合作,加快“网上银联”、“移动银联”和“跨境银联”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产业各方和境内外合作机构的能力,共同为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一番话让市场看到银联直面竞争的决心与信心。

  国际卡组织期待更多政策利好

  时文朝曾经表示,“我从来没把支付宝当成挑战,银联真正的对手是国际巨头Visa和万事达卡。”那么,现在是银联直面真正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了。Visa和万事达卡占据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掌握着全球银行卡相关业务、技术标准和清算系统的主导权,一旦进入中国无疑将给转接清算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1988年,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成立北京代表处,成为第一家进驻中国的国际卡组织。在万事达卡即将庆祝进入中国26周年之际,终于等到了期待以久的中国政府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申请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好消息。对此,万事达卡方面表示:“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我们对此表示欢迎。由于相关细节尚未披露,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此事,并期待可以早日在中国开展境内业务。”

  Visa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Visa欢迎中国对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的决定。我们期待进一步了解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中国始终是Visa非常重视的市场,我们将继续与业内各相关利益方及伙伴紧密合作,为广大持卡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创新电子支付解决方案。”

  多年来,这两大国际银行卡组织一直努力地开拓中国市场,却只能分享中国人境外消费的部分市场。随着银联加快“出海”的步伐,两大卡组织与银联摩擦不断。2010年,银联拒绝发行双标卡,而Visa也发文封堵银联海外清算通道。这一争端最终由世界贸易组织(WTO)定案:银联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垄断行为,但需要尽快开放境内支付清算市场。按照WTO的裁定,中国应该在2015年8月29日之前开放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此次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就是实质性的一步。

  据业内人士分析,外资机构短时间内尚不能在国内完全放开手脚,有关市场开放的相关细则还有待进一步披露,系统落地尚需时日。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联也绝不会将市场拱手相让。

  谁能打造“第二银联”

  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来说,事实上,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转接清算市场早已“暗渡陈仓”,通过与发卡行多头直连的方式,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网上银联”。以支付宝为例,其实名制用户达3亿,半年交易额达3000亿元,合作银行超过160家,说其是一个“转接清算机构”并不为过。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转接交易额方面,支付宝占比35.25%、银联占比33.54%、财付通占比15.51%;收单交易额方面,支付宝占比42.40%、财付通占比19.05%、银联商务占比16.78%、快钱支付占比6.80%,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要获取清算牌照,成立自己的清算网络实非易事。有支付业内人士表示,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一定的信用度,但其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况且第三方支付机构还面临与传统金融系统博弈、股东结构调整等多重问题。

  日前,中国银联发文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而损害其利益的市场行为。一直以来,POS交易转接收入约占银联营业收入的60%~70%,按照支付行业的不同,对商户收取的费率也不同,餐饮业、百货商店、超市、三农业务商户的手续费率分别为1.25%、0.78%、0.38%和0.25%。随着近年来刷卡消费额的猛增,银联POS交易转接手续费收入非常可观。对于这一块大蛋糕,目前发卡行、收单机构、银联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在收单机构中,银联控股的银联商务作为国内最大的收单机构占比又达到30%以上。银联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线下霸主”。但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线上支付的比重正在快速提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第三方支付持牌企业达269家,其中收单机构84家。市场份额排名前20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约占整个线上支付市场份额的90%,而这些机构还在千方百计地绕开银联直连银行,导致银联手续费收入不断下滑。

  2014年11月12日,银联发出《关于进一步明确违规整改相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成员机构准确报备绕银联转接交易迁移信息,并且明确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迁移所有绕银联转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迁移工作。对此,银联的说法是整治POS收单市场乱象,维护持卡人利益,但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联是“为自己维权”。对此,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表示,中国银联此举是为了维护系统和平台的正常运行,“中国银联有义务纠正违规机构的行为,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目前,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通知》反应冷淡,《通知》的具体执行情况尚未可知。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度较高,专业化程度较强,软硬件条件基本具备,它们是否会打造“第二银联”呢?从国际经验来看,1967年,花旗银行推出全封闭式的Everythink卡,希望打造为全国性品牌,并建设“封闭式的卡系统”,但此举因没有获得多数银行的支持而宣告失败。由此可见,由一家银行组建转接清算机构并不容易。

  据业内人士分析,银行卡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独立性:“如果工商银行成立清算组织,其竞争对手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会去使用这个清算系统吗?显然不会,那么这个清算系统仍旧是一个工商银行体系内部的闭环系统。所以,只有独立的清算组织才能走得长远。”

  由于资料涉密,我们无法获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转接清算市场中所占份额的确切数字,但是公开的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联网商户超过650万家,联网POS近930万台、ATM近50万台;同期银联商务的特约商户近260万家,维护POS终端334万台、ATM1.6万台。鉴于一些中小银行的收单业务大多外包给银联商务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所以剔除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占的线下份额,近几年大力发展收单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如果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联合起来,完全有能力成立一个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

  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看,2002年银联创建之初,六大国有股东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分别投入0.9亿元,持股占比均为5.45%。大型商业银行作为银联的大股东,在银联已经明确表示将逐渐摆脱具体的支付业务,而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及行业客户的情况下,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投入巨资再建一个“第二银联”,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不但意味着银联作为国内唯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历史即将结束,更大的意义在于,此举将使中国支付业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对此充满期待。/CCC(本刊记者 杜娟)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2021年04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信用卡》2014年12月目录
银行卡产业在规范中前行
金融 IC 卡服务民生成效显著
移动互联网激发银行卡产业创新活力
银行卡产业开拓跨境服务蓝海
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走向开放
“2014 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
打造苏州人自己的信用卡——苏州银行股份..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