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金融电脑 > 2019年6月
打造数字化“甲胄” 搭建多商业生态共享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

  四川新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毛航

  新网银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打造了多商业生态共享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半径。在全球银行业转型的大格局下,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银行目前也直面新的问题,在全面开放的模式下,如何提升交付效率和客户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大数据风控精准度,进一步构建起新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探索中逐步解决。

  四川新网银行(以下简称“新网银行”)是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基于互联网模式运营的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就把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风控视为自身的核心能力来建设和创新,作为一家民营银行,面对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网银行践行了“技术立行”的核心理念,选择了全面开放的平台化、数字化运营战略。在业务发展的实践历程中,积极利用各类金融科技,实现了各类场景下的金融服务开放,改变了传统模式下金融服务的基本模式,从而构建了以新网银行为核心,多商业生态共享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

  一、开放化平台下的互联网金融新特征

  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新网银行运用数字化理念,采用开放化服务模式,其平台式金融生态里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无形化

  新网银行对外提供的不再是单个产品,而是通过与商业生态圈中各类场景方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其中,为客户的衣食住行、旅游、消费、生产经营等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同时新网银行目前没有自己的App,客户不需要来银行网点、不需要登录网银,可以直接通过新网银行的合作伙伴App一键获取金融服务。

  2.资源集约化

  在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情况下,金融业务专业分工加强,金融服务链条由各个优势方合力形成,新网银行致力于整合第三方数据资源、技术资源、金融服务资源以及其他合作银行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决策数字化

  当金融服务融入场景,要求在实时或准实时情况下满足大众生活过程中的需求。新网银行一直以数据为实时决策的前提,整合各方数据,做到实时数据化风控、数据化定价、数据化运营。

  4.服务差异化

  差异化场景要求银行有能力响应各个场景差异化需求,满足客户和场景方需求,新网银行更加关注客户数据、场景数据、风险模型、第三方资源整合、平台技术需求等,保持基础的存贷汇金融服务能力稳定,形成稳定的服务基础。

  二、全新模式带来的技术挑战

  开放化、平台化、数字化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并非一路坦途,它对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基础架构,还是安全管理,都面临着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

  1.技术架构需要更加稳定

  银行以数据流形式融入社会交易链条,银行内部能力以API形式接入整个交易链条,内部系统的单点失败或降级影响成指数级放大;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互相关联性增强,单个银行的稳定性会影响到关联金融机构。同时,由于开放的生态下,对于海量数据和并发需求要与互联网场景一致,还需面临突发流量的情况,这对架构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数据安全压力持续增加

  一是,银行自有渠道基本消失,外部渠道不可控;二是,常规安全管控手段失效;数据流转链条变长,行内数据离开管控范围情况多,数据安全管控压力大;三是,由于业务环节的可信度保证也面临挑战。

  3.服务粒度更加细化

  传统以产品为中心、自有渠道为主的模式限制了服务的颗粒度和数量,开放模式则要求以更细的颗粒度响应客户需求。内部系统的全面服务化极大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接口数量,需要对外网开放的业务场景更多,需求变更频繁,同时外部数据接口没有统一,导致实现同样业务逻辑和服务会更为复杂。

  4.流程必须全面数据化

  服务嵌入全网后,服务要求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化要求更高,只有所有流程都实现数据化,才能实现高效实时处理。

  三、数字化导向激活全行应对能力

  面对上述挑战,新网银行建立了全员参与的信息科技建设管理体系,全行各部门员工不同程度参与信息科技建设,业务模式、风险管理、日常运营等也带有浓厚的科技色彩,信息科技建设实质上已上升至全行核心战略地位。目前新网银行的科技人员占比超70%,并且占比持续提升,主要以技术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人工智能专家、反欺诈专家等构成。

  行内建立了产品委员会牵头设计业务产品,梳理业务流程,统筹系统需求,确保信息系统开发与业务发展的一致性;建立了新技术委员会,保障新技术使用的审慎与技术架构和技术标准的逐步完善。

  1.前后端采用不同架构

  新网银行采取传统成熟架构和分布式架构并行,在应用层面,中后台系统,如核心、支付、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等由于其技术复杂性和关键基础性定位,在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成熟的SOA架构,保障业务底层基石的稳定。中前台系统,如面向客户的产品系统、渠道类系统等,由于需求多变,交易量大,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业务开发的敏捷和系统的弹性扩容。

  2.敏捷研发保证连续性

  新网银行通过打造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流水线,实现自动化构建、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践行开发运维一体化(DevOps)理念,实现从代码评审、静态扫描、单元测试到应用部署全流程自动化,极大地提高研发和测试效率,保障版本交付质量。对于投产发布包从测试环境流转到生产环境实施严格管控,在生产环境实施自动化发布,最小化投产过程中人工干预,提高投产发布质量和效率。同时,快速迭代带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业务连续性问题,是金融行业容忍度极低的内容。敏捷研发模式下,遵循“小步快跑”的原则,系统投产变更频率相比传统研发模式显著增高,与业务连续性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为适应互联网节奏的投产变更频率,借鉴互联网灰度发布的理念,对应用系统实施灰度发布,实现不停机发布、生产环境流量验证、快速回滚版本三大目标,进一步降低投产变更风险。

  3.大数据驱动全行创新

  新网银行通过构建层次化的数据架构体系,支持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流式数据等差异化数据的处理,提供包括实时、准实时、T+1和历史交易的全方位数据服务,充分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涵的巨大价值,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在客户、风险、财务、运营、监管等应用上建立了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和消费的大数据赋能闭环,通过数据赋能管理决策层、职能管控层、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让数据感知银行运行,让数据驱动银行业务创新。依托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化运营。

  4.智能运维渗透各环节

  开放模式下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生产交易特征明显改变,客户、市场和监管要求愈加严格,信息科技运行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新网银行采取了以下工具,助力智能化运维:

  (1)应用系统状态分析。配合统一日志中心,通过分布式监控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采集业务调用日志和实时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存储能力,通过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业务全链路监控和预警。

  (2)全链路统一监控。通过全链路统一监控系统,利用APM,NPM等技术,采集IT基础资源的运行日志,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资源预警处理和智能纠错,智能定位等能力,并实现IT资源智能告警能力。

  (3)运行安全隐患分析。和安全设备相结合,从各类型安全设备上采集运行日志,对攻击检测的结果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通过时间周期、漏洞类型、重要资产漏洞以及整体综合漏洞情况输出漏洞视图,采集外部情报等数据,形成安全隐患分析视图。

  5.安全管控策略突破定势

  安全管控策略需围绕渠道对接模式的特点重新展开,不能直接沿用传统的常规思路。新网银行在网络安全方面,需灵活采用通信专线、加密隧道、访问控制等手段,缩减被攻击面积,避免网络攻击;在系统安全方面,严格落实基线加固、补丁版本管理规范,避免不必要的弱点产生;在应用安全方面,通过安全开发管理过程提升代码安全质量,通过应用安全防护、接口逻辑检测等措施强化防御;在数据安全方面,明确客户信息保护策略、加密传递敏感字段,严格把控数据流转路径和边界。

  新网银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打造了多商业生态共享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半径。

  互联网正“由表及里”,从消费者端向产业端渗透。过去,互联网主要服务终端消费者,改善衣食住行,重在连接、呈现,为消费者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提供便利。未来,由于互联网在消费者端的渗透率已经大幅提高,互联网的增长点将转向产业端。互联网技术将会深入改变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全产业链运转效率、生产效率——此时,融合、打通是重点,数据的获取、传输、分析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于银行来说,融合生态圈、打通后端金融产品与客户,多角度、全方面的运用数据、获取数据,完成对合作伙伴、客户有效的价值交付,实现需求与产品的精准匹配,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有效配置,显得更为重要。新网银行坚持“万能连接”的战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朝向“产业互联网”征途上前进。

  然而,在全球银行业转型的大格局下,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银行目前也直面新的问题,在全面开放的模式下,如何提升交付效率和客户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大数据风控精准度,进一步构建起新网银行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探索中逐步解决。

 
过刊查询
2022年03月 2022年02月 2022年01月
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 2021年10月
2021年09月 2021年08月 2021年07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6月 2021年05月
查看所有过刊
本期精选
《中国金融电脑》2019年第6期目录
关于开放银行在香港发展的思考
构筑开放生态:打造Bank 4.0时代商业银行..
建设开放银行, 加速推进科技金融战略
开放银行的百信模式
打造数字化“甲胄” 搭建多商业生态共享..
把握风险底线,推进开放银行建设
布局生态,拥抱场景, 建设具备“中国特..
 
企业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频道介绍 | 安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上投稿 | 客服电话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5 Fc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电脑》杂志社版权所有
电话:010-51915111-805 传真:010-51915236,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37号
京ICP备14024077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5321 技术支持:站多多